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位总统。1972年2月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成为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尼克松因1972年6月17日发生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尼克松是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次数最多的人物,共43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并于1968年和1972年两度荣登“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目 录

1人物简介

2艺术形象

3早年经历

4政治生涯

5任内大事

6访问中国

7水门事件

8晚年生活

9因病逝世

10个人著作

11大事年表

1人物简介

童年时的尼克松(右二)

  童年时的尼克松(右二)

其他政府位置:美国紧急管理部门律师,
1942年任美国众议院成员,1947年~1951年任国家参议员,1951年~1953 年任副总统,1953年~1961年(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下)
200,000美元/年+50,000美元花费账户
逝世日期及地点:1994年04月22日,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1](位于纽约市上曼哈顿东面,是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威尔康奈尔医疗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任总统(1969年1月20日~1973年1月20日,1973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于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
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休伯特·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乔治·华莱士。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别再有越南》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2]

2艺术形象

尼克松
英文名:Nixon
中文名:尼克松
别名:惊世谎言尼克逊
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琼·艾伦Joan Allen)(鲍尔斯·布思Powers Boothe)(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鲍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E·G·马歇尔E.G. Marshall)
《尼克松》海报

  《尼克松》海报

上映:1995年12月20日
地区:美国
对白:英语 普通话 俄语
颜色:彩色/黑白
声音: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时长:192 min / USA:212
类型:传记 剧情
分级:美国:R冰岛:L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智利:14丹麦:12芬兰:K-8 法国:U德国:12挪威:11葡萄牙:M/12新加坡:NC-16西班牙:13瑞典:11英国:15
发行公司: Buena Vista Home Video(BVHV)
剧情介绍: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涉及到他的童年和早期从政的经历,但重点是在水门事件。当影片中一个女学生当面问总统:“为什么你作为总统制止不了越南战争?是不是因为这个制度?”尼克松似有所悟,他对手下人说:“她懂得我花了二十五时间搞政治才懂得的事情……”编导者正是试图从这样的角度来塑造尼克松的形象:对所谓“野兽”的无可奈何,沉湎于过去而不能自拔,既脆弱又具有领袖的魅力,易受惊吓又十分强硬,总之,是个复杂的悲剧性的人物。本片由奥斯卡大导演奥利佛史东所执导,奥利佛史东曾导过《七月四日诞生》、《刺杀肯尼迪》等大家熟知的得奖佳片,《白宫风暴》则是他在1995年最新的作品,除了导演之外,深为国人所熟知的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及东尼奖影后琼安艾莲同片较劲,给爱看好片的朋友绝佳的视觉享受。本片荣获奥斯卡四项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及最佳电影配乐

3早年经历

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尼克松照

  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尼克松照

1913年1月9日,尼克松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父亲是汽车加油站和百货店老板。尼克松毕业于惠蒂尔学院和杜克大学。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1940年,尼克松与特尔玛·凯瑟琳·罗恩结婚,有两个女儿。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复员后曾两次入选参议院

4政治生涯

1946年,
青年时代的尼克松

  青年时代的尼克松

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任副总统4年。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60年尼克松竞选总统,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又在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时落败而暂时离开国家权力中枢。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休伯特·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1972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执政后,尼克松对内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重振美国经济。对外,提出尼克松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接触。1974年8月8日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了躲避国会对其滥用职权进行弹劾而辞职的总统。

5任内大事

尼克松出席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

  尼克松出席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

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受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托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展馆内到处都是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用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尼克松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论战。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这就是著名的“厨房辩论”。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也成为首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准确的说应当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大陆的美国总统,首位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是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其于1960年6月17日至19日访问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3]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尼克松的任期内,逐步将美国军队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越南撤出。至此,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的越南战争结束。

6访问中国

1968年尼克松的竞选海报

  1968年尼克松的竞选海报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的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东西方握手跨过1万6千英里和20年敌意之桥梁。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对此引用毛泽东的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冷战平衡,他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淡忘了在越南发生的越来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4]

7水门事件

所谓“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作为都败露了。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后来追究到“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中的官员们,一些政府官员先后辞职了。其他一些官员,包括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前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前内务部总顾问埃利希曼,由于极力掩盖这个事件而触犯了法律。尼克松则否认这个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强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实际上企图逃避调查的录音磁带,结果他不得不把磁带交了出来。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尼克松于8月7日在给霍尔德曼打电话,告诉他已决定辞职时,他说:“我简直得不到国会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继续担任总统是需要这种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于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弹劾审判,国家陷于分裂,我们的对外政策遭到破坏。”于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1个月之后,尼克松被赦免一切与“水门事件”有关的罪名,而20名自认为是代表总统采取行动的总统下属人员都被定了罪。

8晚年生活

1993年4月11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因当时的中国政府怕引起外交事件,所以当时中国的媒体对此只做了有限的报道,这些报道一个也没有作为重点,更没有一个放在头条位置。尼克松曾在后来的谈话中对此表示过不满,但他已不是美国权力塔尖上的那个人,不满也只能不满了。后来这次访问被详细地记录在《冬天里的尼克松》一书里,对出访背景、访问行程、与谁谈过话、到过哪些地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弥补了尼克松的一点缺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松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罗利。莫尼卡之所以能成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亲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
尼克松个人传记

  尼克松个人传记

感动的故事。1989年5月,刚满20岁,就读于柯尔格特大学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议下读完了尼克松的新书《1999年:不战而胜》,其中的外交思想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马上写了一封长信寄给尼克松,信中表达了她的许多外交见解以及对尼克松的不同意见。暑假过后,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松的亲笔回信,对她的信大加称赞,并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与她当面讨论美国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约来到新泽西北部尼克松的办公室,和他就与美国有关的国际政治问题面谈了两个小时,从此这个比尼克松小56岁的美国女孩走进了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风去世。在尼克松最后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个专职的知己和女友,成了他允许进入自己营造的避风港的少数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国内外旅行,准备研究和讲演的资料,与他一同讨论有关事件和他的思想、观点,“有时干脆同情地倾听他的诉说”,不仅帮助尼克松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两部著作《只争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后又独立完成了《记录外的尼克松》和《冬天里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1974年辞职时的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六次危机》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水门事件的纪念日,对尼克松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许多媒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记者会在不同的场合发出攻击性的提问责难尼克松。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众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他的行为终于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动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9因病逝世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纽约康奈尔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状态”。22日在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1岁。

10个人著作

尼克松1962年写了《6次危机》一书,记叙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自道短长,自言甘苦。退出政坛后,他在隐居式生活中大量读书,尤其偏爱政治家的著作。读书之余以笔耕为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不再有越战》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11大事年表

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
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士学位。
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
1938年6月加入美国共和党
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9年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
1972年11月连任第37届总统。
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康奈尔中心急救。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