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论
就文化二字来说,文就是花纹花样一类意思,化则是改变的意思,那么文化大概就是不用蛮力而能改变别人的东西。
定义
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生物,都有一个适应自然或其周围环境的一个过程。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个生物都应该具备一个与之相应的知识或经验。因此,我们所说的“文化”,严格的来讲,是“人文”的范畴。理由是当今社会中的“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
人,按当今科学界的说法,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它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其发展方向的不同,而不在其所具备的能力上。人体具备的“感觉或运动器官”(眼睛、皮肤、鼻子、耳朵、舌、手、足等)和“循环系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分泌等)在其他的生物上也能找到类似的部件。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这几点:长相、体型、生活方式、思维意识、语言等。
文化的本质
特点
1、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的种类上面。不同的生物类型,对应的文化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语言、食物、居住地、认知等。
2、区域性。文化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上面。不同的地理位置,对应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温度、水源、生物的种类、土质等。
3、时限性。文化的时限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上面。不同的时间段,生物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对应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当生物的形态、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必然会造成认知、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
4、流动性。文化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的活动范围上面。文化能够相互传播的原因跟生物的活动有必然的联系。
分类
文化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大致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按生物的种类划分:鸟类、鱼类、哺乳动物等
2 、按地区或地理位置划分:亚洲、欧洲、非洲等
3、按时间划分:远古、原始、文明史等
4、按形成的原因划分:自然、人为等
5、按其形式来划分:物质(陶瓷、建筑、饮食等)、非物质(技术、手艺、语言、能力等)
6、按生物的年龄划分:老年、青壮年、少年等
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在于,对现有的文化进行定位与梳理,可以降低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社会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生物是随着时间演化的。你在探讨某个生物的文化或者某个时间段的文化的时候,首先你得给它限定一个范围,要么是同一个物种,要么是同一个时间段,要么是同一个地区等等。如果,你一谈,就牵扯到所有的层面的话,那么你是解不开生物起源之谜的。
价值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自身”认识周边的环境及生物,使“自身”更好的适应周边的环境,以及跟其它生物和谐的相处在一起。
2扩展
词源
“文化”是现代各民族语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也是当今最流行的一个学术词汇。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中,“文化”还派生出“文化人”、“文化工作者”、“文化传教士”等词汇,作为那些职业与文化事业关系密切的人的称呼。
现代英语中,culture的词义更广泛。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列举五种含义:1、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发展;(身体的)锻炼;(心性与精神的)修养。2、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文化(指艺术、建筑、科学等)。3、一个民族的智力发展状况;某一特定形式的文化。4、培养;种植;栽培;(烽、蚕等的)饲养。5、细菌的培养。
以上五种含义中的第2、3两项,居于专门的术语,即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所争执的文化定义。作为术语概念,形成于19世纪中叶。《美利坚百科全书》中的culture条目解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于19世纪中叶出现在人类学家的著作中”。[2]
最早把这两个词汇对译大概是日本的学者。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rura,原义是指农耕即对植物的培养。15世纪后,这个词被欧洲的学者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液称之为文化。在中国,“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文化”一词,意为文治和教化。
据专家的考证,“文化”一词联合起来使用的时间大致在西汉以后。例如,《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文化不等于文明。文明是在一定(旧有)文化基础上进步了的新型文化。文化是宽泛的中性词眼。文明是相对的褒义词眼。这种词性的主观判断也受制于人类的认识水平。比如非洲丛林部落文化的文明程度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发达国家现代文化的文明程度就有着鲜明的落差区别,按照现时平等、自由、富有等判定标准,一般很易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有人看到现代文明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就回头去放大和重视其他文明中这方面的优势,最终得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怀疑甚至否定。
人类社会中就是一个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极其复杂庞大的综合体系。将文化进行科学分类,一览内部结构,是全面把握文化问题的最好办法。文化总的可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见图1《文化结构图示》)。物质文化是以其物质存在方式(实体性、触摸性、可视性)而表达的人类作为。精神文化是以精神“存在”方式(虚构性、摸不着、看不见)而表达的人类作为。物质文化根因于精神文化,有怎样的精神文化才能铸造怎样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借助物质文化得以表现,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则将无法存在发展。所以,精神文化对物质文化的决定意义并不否定世界的物质普遍存在性质。现代科技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依然是大脑内部各种化学反应和微电粒子等物质运动的过程,本质还是物质性的。可见精神文化说到底仍可以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物质文化。
图1文化结构图示 精神文化的根本性决定地位吸引我们进一步深入其内部分析。粗略而言,精神文化可分为思想观念文化、语(言)文(字)音(乐)艺(术)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生产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文化六个部分。思想观念文化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准则和思维方式方法等决定人们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精神文化,它是整个精神文化的灵魂,处于决定位置。语文音艺文化既是思考运动的工具,也是思考表达的途径,还是思考凝结的物化(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及文本等)。制度管理文化是人们社会活动的成果。因社会性为人类重要本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决定人类自身兴衰,所以代表社会活动成果的制度管理文化足以成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技术文化是提升人们生产生活效率或者质量的精神文化。生产经济文化是反映人们生产和经济方式的精神文化。风俗习惯文化是人们吃穿住行玩交际婚育死葬等各方面生活延续特色的精神文化(见图2《精神文化关联图示》)。 图2精神文化关联图示认清六个精神文化的价值(如何)比较和依存关系,才能明确文化改革的重点和实质。比如有学者因无视这种文化结构,就以为过去中国的落后仅仅在于“制度”不行,做出“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1]的结论,而他讲的“无高下”之文化,又似仅言及生活习俗文化一角,这是怎样的逻辑呢?其实,根据上述,制度管理文化虽然重要,但它首先还是被观念文化所决定的。有怎样思想的人才能制定怎样的制度,并将一定制度执行得怎样。制度文化对观念文化的“反作用”当然也“特别强”。一定制度总会培养一定(思想)的人(存在决定意识)。特别因中国传统观念文化的“官本位”性质,造成了人们崇官向官怕官习性,因此以官僚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规律)尤其厉害(如党风决定民风)。但回头看如何根据国情特点创建既适宜又先进的制度呢?无疑还得靠相关思维理性的强化。这一切仍在证明观念文化及思维理性的根本决定地位。
程序
文化具体地说,是一些被社会成员广泛复制拷贝执行的操作程序。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衣、食、住、行、娱的规范准则:
如做麻辣豆腐、鱼香肉丝的操作程序;制作肚兜、汉服的程序;亭台楼阁的建造程序;瓷器制造、刺绣、车船、书法、绘画;商店内摆放招财猫,贴对联的程序,包括接生、治病、武术健身......所有这些都是从古至今不断被社会大量复制拷贝执行的操作程序。
人际关系的遵循原则:
如春节回家看望父母、给小孩红包等。
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认知自然界的准则:
如中医中对人体、动植物、矿物药物的认知,占星,观天象,算卦等。
认知社会的准则:
思维准则:
思维程序是人对来自大脑内外信息进行处理的程序,如中国人喜欢用文字进行信息处理,西方人喜欢用图像、结构进行信息处理。
社会管理准则:
如培养、挑选、使用社会智商的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程序-----科举;地方政府的乡试、衙门告状等程序。
分类
文化可以根据程序被复制拷贝执行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分类:
根据时间:古代文化(在古代被广泛复制拷贝执行,如制作汉服),现代文化(在被广泛复制拷贝执行,如摇滚);从古至今被广泛复制执行,就叫传统文化;只在一个时间段执行,叫做时代文化。
根据区域:地方文化(如鱼香肉丝制作,过去是四川地方文化,被全国人民广泛复制拷贝执行,就成为了中国文化);同样有非洲文化,亚洲文化。
根据人的年纪:老年文化,青年文化。
文化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种类划分。
结构
文化 = 程序,具有程序的五大结构要素。
凡是可以用一个陈述句描述的事物,都可以看做一条程序。
(状语副词限制谓语动词发生的顺序,强度,持续时间,频率,时间,地点等)
(操作参数,指明动作的顺序,强度,频率,持续时间,时间,地点等)
(验证参数,用于判断这条程序是否执行、或执行完毕)
文化跟程序一样,具备五大组成要素结构,文化与数理概念具有可统一性。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又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广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从来只愿称其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3]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多样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做法
-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地位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
态度
4影响
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有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互交融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版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竞争力
理论类别
文化是历史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历史中有了人的形式后的历史就是文化,文化的人也是历史的人,有起始。从事生产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标志,文化开始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时期,人在未成为人之前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文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成为人之后才有了文化的发生。民族是文化的标志,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具的文化符号。独具的文化符号通过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来呈现。历史的人的一切,最终都通过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语言产生于交流,交流得自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已经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进行的。文字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因为生存的需要,文字本身也就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反应出来了。分类层次
关于文化的分类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因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地,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这些对文化的划分,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的,是一种尝试。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历史典故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5研究作用
观念形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的东西;
精神产品:文学艺术和一切知识成果,代表性的场所为博物馆与图书馆;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生老病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关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为“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al)、着重于第三方面内涵的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的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