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简介主要类型
台式机(Desktop)
也叫桌面机,是一种独立相分离的
计算机,完完全全跟其它部件无联系,相对于
笔记本和
上网本体积较大,主要部件如:
主机、
显示器等设备一般都是相对独立的,一般需要放置在电脑桌或者专门的工作台上。因此命名为
台式机。为现在非常流行的
微型计算机,多数人家里和公司用的机器都是
台式机。
台式机的性能相对较
笔记本电脑要强。
台式机具有如下特点:
![台式机 台式机]()
台式机(4张) 散热性。
台式机具有
笔记本计算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台式机的机箱具有空间大、通风条件好的因素而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
扩展性。
台式机的机箱方便用户硬件升级,如光驱、硬盘。如现在
台式机箱的光驱
驱动器插槽是4-5个,
硬盘驱动器插槽是4-5个。非常方便用户日后的硬件升级。
保护性。
台式机全方面保护硬件不受灰尘的侵害。而且防水性就不错;在
笔记本中这项发展不是很好。
明确性。
台式机机箱的开、关键重启键、USB、音频接口都在机箱前置面板中,方便用户的使用。
电脑一体机
![一体机 一体机]()
一体机(7张) 电脑
一体机,是由一台
显示器、一个电脑
键盘和一个鼠标组成的电脑。它的芯片、
主板与
显示器集成在一起,显示器就是一台电脑,因此只要将
键盘和鼠标连接到显示器上,机器就能使用。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电脑一体机的
键盘、鼠标与
显示器可实现无线链接,机器只有一根电源线。这就解决了一直为人诟病的
台式机线缆多而杂的问题。有的电脑一体机还具有电视接收、AV功能。
笔记本电脑
(Notebook或Laptop),也称手提电脑或膝上型电脑,是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通常重1-3公斤。它和
台式机架构类似,但是提供了台式机无法比拟的绝佳便携性:包括液晶
显示器、较小的体积、较轻的重量。
![笔记本 笔记本]()
笔记本(5张) 笔记本电脑除了
键盘外,还提供了触控板(TouchPad)或触控点(Pointing Stick),提供了更好的定位和输入功能。
笔记本电脑可以大体上分为6类:商务型、时尚型、多媒体应用、上网型、学习型、特殊用途。商务型
笔记本电脑一般可以概括为移动性强、电池续航时间长、商务
软件多;时尚型外观主要针对时尚女性;多媒体应用型笔记本电脑则有较强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和多媒体的能力,尤其是播放能力,为享受型产品。而且,多媒体
笔记本电脑多拥有较为强劲的独立显卡和声卡(均支持高清),并有较大的屏幕。
上网本(Netbook)就是轻便和低配置的
笔记本电脑,具备上网、收发邮件以及即时信息(IM)等功能,并可以实现流畅播放流媒体和音乐。
上网本比较强调便携性,多用于在出差、旅游甚至公共交通上的移动上网。学习型机身设计为
笔记本外形,采用标准电脑操作,全面整合学习机、电子辞典、复读机、学生电脑等多种机器功能。特殊用途的
笔记本电脑是服务于专业人士,可以在酷暑、严寒、低气压、战争等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机型,有的较笨重,比如奥运会前期在“华硕珠峰大本营IT服务区”使用的华硕笔记本电脑。
掌上电脑(PAD)
掌上电脑是一种运行在嵌入式
操作系统和内嵌式应用
软件之上的、小巧、轻便、易带、实用、价廉的手持式计算设备。
![掌上电脑 掌上电脑]()
掌上电脑(3张)它无论在体积、功能和硬件配备方面都比
笔记本电脑简单轻便,但在功能、容量、扩展性、处理速度、
操作系统和显示性能方面又远远优于电子记事簿。掌上电脑除了用来管理个人信息(如通讯录,计划等),而且还可以上网浏览页面,收发Email,甚至还可以当作手机来用外,还具有:录音机功能、英汉汉英词典功能、全球时钟对照功能、提醒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传真管理功能等等。掌上电脑的电源通常采用普通的碱性电池或可充电锂电池。掌上电脑的核心技术是嵌入式
操作系统,各种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主要在此。在掌上电脑基础上加上手机功能,就成了智能手机(Smartphone)。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
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屏幕尺寸和带宽,既方便随身携带,又为
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就此展开,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商品、应用程序下载、音乐图片下载等等。
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是一款无须翻盖、没有
键盘、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却功能完整的电脑。其构成组件与
笔记本电脑基本相同,但它是利用触笔在屏幕上书写,而不是使用
键盘和鼠标输入,并且打破了笔记本电脑键盘与屏幕垂直的J 型设计模式。它除了拥有
笔记本电脑的所有功能外,还支持手写输入或语音输入,移动性和便携性更胜一筹。平板电脑由
比尔盖茨提出,至少应该是X86架构,从
微软提出的平板电脑概念产品上看,平板电脑就是一款无须翻盖、没有
键盘、小到足以放入女士手袋,但却功能完整的PC。
嵌入式计算机
即
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s) ,是一种以应用为中心、以
微处理器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的,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综合性严格要求的专用
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
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它是计算机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也是种类繁多,形态多种多样的
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几乎包括了生活中的所有电器设备,如掌上pda、计算器、电视机顶盒、手机、数字电视、多媒体播放器、汽车、微波炉、数字相机、家庭自动化系统、电梯、空调、安全系统、自动售货机、蜂窝式电话、消费电子设备、工业自动化仪表与医疗仪器等。
嵌入式系统的核心部件是
嵌入式处理器,分成4类,即嵌入式微
控制器(Micro Contrller Unit ,MCU,俗称单片机)、
嵌入式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 Unit ,MPU)、嵌入式DSP 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 和嵌入式
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
嵌入式微处理器一般具备4个特点:
⑴ 对实时和多任务有很强的支持能力,能完成多任务并且有较短的
中断响应时间,从而使内部的代码和
实时操作系统的执行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⑵ 具有功能很强的存储区保护功能,这是由于
嵌入式系统的
软件结构已模块化,而为了避免在软件模块之间出现错误的交叉作用,需要设计强大的存储区保护功能,同时也有利于软件诊断;
⑶ 可扩展的处理器结构,以能迅速地扩展出满足应用的高性能的
嵌入式微处理器;
⑷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功耗必须很低,尤其是用于便携式的无线及移动的计算和通信设备中靠电池供电的
嵌入式系统更是如此,功耗只能为 mw 甚至μ w 级。
发展史
1971年: 4004 微处理器
Intel在1969年为日本计算机制造商Busicom的一项专案,着手开发第一款
微处理器,为一系列可程式化计算机研发多款晶片。Intel 工程师Ted Hoff 研拟的通用型逻辑元件概念,被认定是一种更好、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他的理念后来引领
微处理器的发展。当初Busicom 支付
英特尔6万美元取得此
微处理器的所有权,但在察觉该晶片的发展潜力后,
英特尔退还这6万美元,购回微处理器设计的相关权利。最终,
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
微处理器,当年Intel 4004处理器每颗售价为200美元。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
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其
晶体管数目约为2千3百颗。
1972年: 8008 微处理器
翌年,Intel推出8008
微处理器,其运算威力是4004的两倍。Radio Electronics于1974年刊载一篇文章介绍一部采用8008的Mark-8装置,被公认是第一部家用电脑,在当时的标准来看,这部电脑在制造、维护、与运作方面都相当困难。Intel 8008
晶体管数目约为3千5百颗。
1974年: 8080 微处理器
1974年,Intel推出8080处理器,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Altair在《星舰奇航》电视影集中是企业号太空船的目的地。电脑迷当时可用395美元买到一组Altair的套件。它在数个月内卖出数万套,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后制造的机种。Intel 8080
晶体管数目约为6千颗。
1978年: 8086、8088 微处理器
取得IBM新成立之个人电脑部门敲定的重要销售合约,让Intel 8088处理器成为IBM新款畅销产品 ,IBM个人电脑的大脑,Intel 8088处理器的成功将
英特尔拱上财富杂志500大企业排行榜,财富杂志将英特尔评为 “7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之一。Intel 8088
晶体管数目约为29,000。
1982年: 80286 微处理器
80286(也被称为286)是
英特尔首款能执行所有旧款处理器专属
软件的处理器,这种软件相容性之后成为英特尔全系列
微处理器的注册商标,在6年的销售期中,估计全球各地共安装了1500万部286个人电脑。Intel 80286处理器
晶体管数目为13万4千颗。
1985年: 80386 微处理器
Intel 80386
微处理器内含275,000 个
晶体管—比当初的4004多了100倍以上,这款32位元处理器首次支持多工任务设计,能同时执行多个程序。Intel 80386
晶体管数目约为27万5千颗。
1989年: Intel 80486微处理器
Intel 80486处理器世代让电脑从命令列转型至点选式(point to click)的图形化操作环境,据史密森美国历史博物馆的科技史学家David K. Allison回忆道:“当时我拥有第一部彩色萤幕电脑,开始能以大幅加快的速度进行桌面排版作业。”Intel 80486处理器率先内建数学协同处理器,由于能扮演中央处理器处理复杂数学运算,因此能加快整体运算的速度。Intel 80486
晶体管数目为120万颗。
1993年: Intel Pentium 处理器
Pentium是Intel首个放弃利用数字来命名的处理器产品,在微架构上取得突破,让电脑更容易处理 “现实世界”的资料,例如语音、声音、书写、以及相片影像。源自漫画与电视脱口秀的Pentium,在问市后立即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Intel Pentium处理器
晶体管数目为310万颗。
1997年: Intel Pentium Ⅱ 处理器
内含750万个
晶体管的Pentium Ⅱ处理器结合了Intel MMX技术,能以极高的效率处理影片、音效、以及绘图资料,首次采用Single Edge Contact (S.E.C) 匣型封装,内建了高速快取记忆体。这款晶片让电脑使用者撷取、编辑、以及透过网际网络和亲友分享数位相片、编辑与新增文字、音乐或制作家庭电影的转场效果、使用视讯电话以及透过标准电话线与网际网络传送影片,Intel Pentium Ⅱ处理器
晶体管数目为750万颗。
1999年: Intel Pentium Ⅲ 处理器
Intel Pentium Ⅲ 处理器加入70个新指令,加入网际网络串流SIMD延伸集称为MMX,能大幅提升先进影像、3D、串流音乐、影片、语音辨识等应用的性能,它能大幅提升网际网络的使用经验,让使用者能浏览逼真的线上博物馆与商店,以及下载高品质影片,Intel首次导入0.25微米技术,Intel Pentium Ⅲ
晶体管数目约为950万颗。
2000年: Intel Pentium 4 处理器
采用Pentium 4处理器内建了4200万个
晶体管,以及采用0.18微米的电路,首款
微处理器Intel 4004的运作频率为108KHz,Pentium 4初期推出版本的速度就高达1.5GHz,若汽车速度在同一时期以相同的速度向上攀升,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仅仅需要13秒,Pentium 4处理器晶体管数目约为4200万颗,翌年8月,Pentium 4 处理理达到2 GHz的里程碑。
2002年: Intel Pentium 4 HT处理器
英特尔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内含创新的Hyper-Threading(HT)
超线程技术。
超线程技术打造出新等级的高性能桌上型电脑,能同时快速执行多项运算应用,或针对支持多重线程的
软件带来更高的性能。
超线程技术让电脑性能增加25%。除了为桌上型电脑使用者提供
超线程技术外,
英特尔也达成另一项电脑里程碑,就是推出运作频率达3.06 GHz的Pentium 4处理器,是首款每秒执行30亿个运算周期的商业
微处理器,如此优异的性能要归功于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翌年,内建
超线程技术的Intel Pentium 4处理器频率达到3.2 GHz。
2005: 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
2006年: 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
Core微架构桌面处理器,核心代号Conroe将命名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号比先前推出之最强的Intel Pentium D 960 (3.6GHz)处理器,在性能方面提升了40%,省电效率也增加40%,Core 2 Duo处理器内含2.91亿个
晶体管。
软件
所谓
软件是指为方便使用计算机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组织的程序以及用于开发、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文档。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系统软件
系统
软件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启动计算机,存储、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对文件进行排序、检索,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实际上,系统
软件可以看作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它为应用软件和用户提供了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这些功能主要由
操作系统完成。此外,编译系统和各种工具
软件也属此类,它们从另一方面辅助用户使用计算机。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
⒈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
操作系统是管理、控制和监督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协调运行的程序系统,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控制和管理功能的程序组成,它是直接运行在
计算机硬件上的、最基本的系统
软件,是系统软件的核心。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物,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比如用户键入一条简单的命令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
操作系统帮助的结果;二是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
操作系统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
⑴
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⑵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立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
数据组成一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界面使其方便地运行自己的作业,并对所有进入系统的作业进行调度和控制,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
⑶
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用的
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干扰。
⑷设备管理。根据用户提出使用设备的请求进行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入信息。
⑸文件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用户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统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
批处理操作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和
实时操作系统等;依同时管理用户数的多少分为
单用户操作系统和
多用户操作系统;适合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
网络操作系统。
微机
操作系统随着微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Microsoft公司开发的DOS是一单用户单任务系统,而Windows
操作系统则是一单用户多任务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从Windows 3.1发展到目前的Windows NT、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它是当前微机中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之一。Linux是一个原码公开的
操作系统,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采用,是Windows操作系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⒉
语言处理系统(
翻译程序)
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
计算机语言或称
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
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
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翻译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称为“解释”。早期的BASIC
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
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
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
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
可执行文件。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
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
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
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
可执行文件。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
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
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做
编译程序和
解释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
解释程序。
⒊务程序能够提供一些常用的服务性功能,它们为用户开发程序和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像微机上经常使用的
诊断程序、
调试程序、
编辑程序均属此类。
⒋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联系存储的数据集合,可为多种应用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则是能够对数据库进行加工、管理的系统
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建立、消除、维护
数据库及对库中数据进行各种操作。
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相应的应用程序组成。
数据库系统不但能够存放大量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自动地对数据进行检索、修改、统计、排序、合并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这一点是传统的文件柜无法做到的。
数据库技术是
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个分支。可以说,在今后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大都离不开
数据库。因此,了解
数据库技术尤其是微机环境下的数据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2、应用软件
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系统称为应用
软件。从其服务对象的角度,又可分为
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两类。应用
软件可以拓宽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领域,放大硬件的功能。
硬件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两大部分,即
硬件系统和
软件系统。所谓硬件,是指构成计算机的
物理设备,即由机械、电子器件构成的具有输入、
存储、计算、控制和输出功能的实体部件。下面介绍一下电脑
主机的各个部件:
⑴电源: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交流转换为电脑中使用的5V,12V,3.3V
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⑵
主板: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工作的一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行
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
主板上,它工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⑶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
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释
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
软件中的
数据。CPU由
运算器、
控制器、
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
数据、控制及状态的
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CPU 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
⑷内存:内存又叫
内部存储器(RAM),属于
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
电路板和芯片组成,特点是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
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内存有DDR、DDR Ⅱ、DDR Ⅲ三大类,容量1-8GB。
⑸硬盘:硬盘属于
外部存储器,由金属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记功能,所以储到磁片上的
数据,不论在开机,还是关机,都不会丢失。
硬盘容量很大,目前已达TB级,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接口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
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
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
数据传输。
⑹
声卡:声卡是组成
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设备,其作用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音
数字信号转换成
模拟信号送到
音箱上发出声音。
⑺
显卡:显卡在工作时与
显示器配合输出图形,文字,显卡的作用是将
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
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
网卡:网卡是工作在
数据链路层的网路组件,是
局域网中连接
计算机和
传输介质的
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
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
编码与解码以及
数据缓存的功能等。网卡的作用是充当电脑与
网线之间的桥梁,它是用来建立局网并连接到inerrnet的重要设备之一。
在
整合型主板中常把
声卡、显卡、网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⑼
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电话线上网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将电脑上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传输的模拟信号。随着ADSL宽带网的普及,调制解调器逐渐退出了市场。
な
软驱:软驱用来读取
软盘中的
数据。软盘为可读写外部存储设备,与
主板用FDD接口连接。现已淘汰。
⑾
光驱:电脑用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也是在
台式机和
笔记本便携式电脑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部件。随着
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计算机诸多配件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目前,光驱可分为
CD-ROM驱动器、DVD光驱(
DVD-ROM)、
康宝(COMBO)和
刻录机等。
⑿
显示器:显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种多样,其作用是把电脑处理完的结果显示出来。它是一个
输出设备,是电脑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为CRT、LCD、LED三大类,目前主要的常见接口有VGA、DⅥ、HDMI三类。
⒀
键盘:键盘是主要的
输入设备通常为104或105键,用于把文字、数字等输到电脑上。
⒁鼠标:当人们移到鼠标时,电脑
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针跟着移动,并可以很准确切指到想指的们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们使用电脑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键盘鼠标接口有PS/2和USB两种。
⒂音箱: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声音播放出来。
⒃
打印机: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文件打印到纸上,它是重要的输出设备之一。目前,在打印机领域形成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三足鼎立的主流产品,各自发挥其优点,满足各界用户不同的需求。
⒄视频设备,如
摄像头、
扫描仪、
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电视卡等设备,用于处理视频信号。
⒅
闪存盘
闪存盘通常也被称作优盘,U盘,闪盘,是一个
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的无需物理
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
移动存储产品,它采用的存储介质为闪存存储介质(Flash Memory)。闪存盘一般包括闪存(Flash Memory)、控制芯片和外壳。闪存盘是具有可多次擦写、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的优点。闪盘采用流行的
USB接口,体积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约20克,不用
驱动器,无需外接电源,
即插即用,实现在不同电脑之间进行文件交流,存储容量从1~32GB不等,满足不同的需求。
⒆ 移动存储卡及读卡器
存储卡是利用闪存(Flash Memory)技术达到存储电子信息的
存储器,一般应用在数码相机、掌上电脑、MP3、MP4等小型数码产品中作为存储介质,所以样子小巧,有如一张卡片,所以称之为闪存卡。根据不同的生产厂商和不同的应用,闪存卡有SmartMedia(SM卡)、Compact Flash(CF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Secure Digital(SD卡)、Memory Stick(记忆棒)、TF卡等多种类型,这些闪存卡虽然外观、规格不同,但是技术原理都是相同的。
由于闪存卡本身并不能被直接电脑辨认,读卡器就是一个两者的沟通桥梁。读卡器Card Reader)可使用很多种存储卡,如Compact Flash or Smart Media or Microdrive存储卡等,作为存储卡的信息存取装置。读卡器使用USB1.1/USB2.0的传输介面,支持热拔插。与普通USB设备一样,只需插入电脑的USB端口,然后插用存储卡就可以使用了。按照速度来划分有USB1.1和USB2.0,按用途来划分,有单一读卡器和多合一读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