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中文名:远大前程
著者: [英]
狄更斯
编译者:
王科一译
丛书名:
译文名著文库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7532740110I.2255
版次:01版01次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439
定价:15元
作者简介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1812年-1870年),英国
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
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
大卫·考坡菲》(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
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书籍
![《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9张) 作者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
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
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
幻灭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皮普生活在姐姐家里,生活艰苦,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他没有想当上等人。后来他想当上等人是因为环境的改变。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皮普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符合一般人性理论的。这部作品并非任意写出,而是以狄更斯以前的十多部作品为基础,是他思想的总结。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和道德的思想都总结到了这部创作之中。
故事概况
第一部
父母双亡的小朋友皮普(菲力普),从小由一个母老虎姐姐抚养,他和憨厚的
铁匠姐夫乔经常受到老婆的殴打,有一天,皮普在父母的
坟墓前遇到一个
逃犯,那逃犯
吓唬他
威胁他,让皮普为他弄来食物和矬子(用来弄开枷锁),恐惧的皮普照做了,但不久,逃犯就在和另一个逃犯搏斗的过程中被警察逮捕了。
![《远大前程》剧照 《远大前程》剧照]()
《远大前程》剧照(9张)
不久,富有的老处女郝维辛小姐派人为她寻觅一个男孩,以伴老服务的名义,来实施她恶毒的爱情游戏的计划,皮普被选中了,每天忍受喜怒无常的骄傲的埃·斯黛拉的羞辱和老处女郝维辛小姐的嘲笑。为了维护被老处女和小处女伤害的自尊心,皮普暗地里决心学习识文断字,并希望有好的前途,并且希望最后能娶骄傲的埃·斯黛拉,他不但找了个叫毕蒂的女人,还找了村里的老修女。
但他知道这样下去是无法超越埃·斯黛拉的,于是只好认命作了铁匠,然而突然有一天,郝维辛小姐的御用律师前来,说有个神秘人要把财产全部留给皮普,并带他去伦敦接受礼仪交际的教育,皮普很高兴自己终于能有好的前途了。
第二部
单纯无知的皮普慢慢习惯了伦敦的生活,和小时候打架的赫伯斯成了朋友和室友,从律师那里拿钱挥霍,结识了律师手下的一个官员,在一个郝维辛小姐的亲戚家接受教育,并加入了一个愚蠢的俱乐部,并且坚持每星期去看望他喜爱的埃·斯黛拉,并沉湎于她的美色和谎言,并妒嫉一个和埃·斯黛拉来往密切的猥琐龌龊的富有的乡绅士,从而开始了他的交际活动。
期间他还听说了一件故事:20多年前,老处女在结婚典礼上,被弟弟
亚瑟和
未婚夫康生合谋骗了一大笔钱,然后整天萎靡不振,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
皮普质疑地问为什么那未婚夫不直接和老处女结婚而得到一切财产,却愚蠢地选择和弟弟合作只得到一半财产,赫伯斯解释说那可能是因为那未婚夫已经结婚了,而弟弟亚瑟和康生的老婆联盟,两人一起要挟他,而康生知道自己没有雇佣打手,来不及杀人灭口,如果康生选择和老处女结婚,他们就把这事捅出去,康生就会失去老处女的信任和财产,一无所有。所以康生只好屈服。
不久那位神秘的监护人现身了,他就是当年那个被帮助的逃犯,他讲了故事的另一个角度:他是康生和亚瑟计谋得逞后收下的另一个同谋,在康生的指示下,他和康生的妻子合谋杀害了亚瑟谋夺了他的
财产,并用这笔钱作为资金进行一些非法的贸易活动,不久,他们被逮捕了,康生把所有的罪推给逃犯,两人一起进入
监狱。
而逃犯的妻子刚生下了他们的女儿埃·斯黛拉,逃犯的妻子因为一起杀人罪被起诉,郝维辛小姐的
律师帮助她摆脱了牢狱之灾,并把她的女儿埃·斯黛拉献给郝维辛小姐,然后用杀人罪和女儿的前途作威胁,因为杀人犯的女儿理应也被关进监狱,结果律师成功地让那逃犯的妻子老老实实地为他做了20几年的奴隶。
第三部
为了摆脱老处女的控制获得自由解放,埃·斯黛拉决定和那个乡绅结婚,老处女懊悔不已,得到皮普的宽恕后欲放火自焚。皮普为了解救她,双手受伤。老处女死前将遗产留给了艾斯黛拉和正直的亲戚马修。
皮普知道一旦逃犯被抓,他从逃犯那里继承的财产也将被充公,因为他不会
洗钱,又不懂
法律,所以只好为了帮助被妒嫉的乡绅告发的逃犯,愚蠢地决定带着朋友赫伯斯冒险帮助他逃到外国,3人连同船夫出发,在公海上航行,在快要离开国境的时候,小船被接到乡绅线报的边防警察扣留,赫伯斯和船夫顺利逃走,而皮普和逃犯一起被抓回监狱。
出狱后皮普再次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只好在外国打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回到家乡。
结果再次遭到妒嫉的乡绅的伏击,最后,被他朋友赫伯斯救了。
最后,他又在那间荒废的别墅里和已经40几岁失去一切财产的心灰意冷的埃·斯黛拉重逢。
这个邪恶的故事充分的体现了邪恶的人滥用法律为非作歹,而缺乏经验的人却始终要做牺牲品的社会现象。
作品分析
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不同的国度被不断重印,其中最为读者熟悉和喜爱的《远大前程》和《
雾都孤儿》等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动画片和其他艺术形式,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被他的故事感动,为他的语言才华所折服。
狄更斯是不朽的,因为他在作品中鲜活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英国社会的真实状况,在他那些曲折故事情节中活动的人物原型都源自于现实生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我们可以在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中,看到狄更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幸进行犀利的剖析,感受到他爱憎分明的写作特点,体会到他对社会底层平民的生活状态的真诚关注。
《远大前程》(1861)是狄更斯的后期作品,也是他思想上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与他所写的其他涉及孤儿题材的小说一样,书中以充满同情和细致入微的笔触塑造了乔、匹普和毕蒂等朴实善良的小人物,但不同的是,作家那时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以往贯穿于作品中的幽默讥讽风格逐渐淡化,在这部小说里呈现出狄更斯更趋成熟的人生观。
有评论家认为《远大前程》与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的《
幻灭》相似,因为两者都描写了青年人建筑在沙土上的“灿烂似锦”的前途最后如何破灭的故事,实际上《远大前程》更着重反映了社会环境和人的意识行为互为关连的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匹普,幼年时就成了孤儿,依靠姐姐的抚养长大。但脾气粗暴的姐姐没有给他一点温暖,只有善良的姐夫乔既像父亲又似朋友一样照料着他。匹普长成一个少年时,给乔做了学徒,而他淳朴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像姐夫一样的好铁匠,他从未期盼过要做一个有钱的上等人。可是随着他被引进了贵妇郝薇香的家里,见到高贵骄傲的艾丝黛拉后,匹普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爱上了艾丝黛拉,开始为自己的卑微身份配不上她而痛苦,而想以艾丝黛拉报复男人的郝薇香也在一旁狂热地鼓励匹普追求艾丝黛拉,但艾丝黛拉对匹普忽冷忽热、恣意取笑的态度除了让郝薇香这个对男人充满仇恨的女人心怀快感外,只能让匹普更加怨恨命运的不公,甚至连乔的友谊也不能给他安慰和快乐。后来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当年匹普在墓地里帮助过的罪犯马格韦契在海外发了财,他要报答匹普,同时实现自己畸形的愿望:用钱打造出一个绅士。于是他暗中出钱让律师贾格斯找到匹普,告诉他“将要继承一大笔财产”,同时还要安排他去伦敦接受上等人的教育。匹普觉得幸福的大门在他面前敞开了,他从此可以成为上等人,能够以平等的地位追求艾丝黛拉了。不久后他来到伦敦,立刻着手按自己现有的身份颇有气派地花起钱来,为住房和服饰很费了一番心思。他甚至羞于在伦敦的社交圈子里见到乔。虽然匹普的内心也难免觉得自责,但生活环境的变化主宰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他从一个心地纯朴简单的乡村青年朝向往的上等人的目标努力着。可惜好日子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马格韦契找上门来,向他坦陈了一切,真相于是大白天下,匹普承受了双重的精神打击:一方面锦绣前程刹那间灰飞烟灭,无情地粉碎了他的美好期望,另一方面受恩于一个囚犯更让他感到耻辱。大病一场后,匹普回到了现实中,回到他应有的位置上。生活道路上的这段经历和他心理、认识上的渐变过程,充分体现了狄更斯关于环境影响人的观点。
小说以第一人称匹普的名义讲述故事,书中关于他心理活动的描写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直接写到艾丝黛拉内心的地方就少得多,可是从狄更斯对她着墨不多但却轮廓分明的刻画中可以想见,尽管在郝薇香蓄意教导培养下,艾丝黛拉冷漠无情,行为乖张,但如果能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她完全可能成为—个健康可爱的女孩,可惜她的青春年华和可悲的婚姻只是郝薇香报复祭坛上的贡品。
《远大前程》的故事始终贯穿着爱的主题:匹普对艾丝黛拉始终不渝的爱,匹普与赫伯尔特的兄弟情谊之爱,马格韦契对匹普畸形却让人起侧隐之心的爱都得到了细致的铺叙;而最令我们感动的仍是乔那无私纯朴的爱,狄更斯是用最亲切的态度描写匹普和乔之间的关系的。在乔敦厚而有些钝拙的性格里,倾注了狄更斯对社会底层善良的小人物的感情;匹普从一个幼小的孤儿到成为乔的徒弟,青年时代又几经生活环境的翻云覆雨,因虚荣一度迷失最终又幡然悔悟的成长道路上,无处不见乔对他最诚挚的关爱。他总是对匹普说,“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后来的情形证实了乔的一诺千金,当匹普到伦敦去接受“上等人”教育的时候,乔对匹普的伦敦生活感到了一种隐隐的不安,他对匹普的深切关心溢于言表,他对匹普说,“你和我在伦敦坐不到一块了……除非到了家里,大家就成了自己人,彼此都了解。”这说明匹普到伦敦去做上等人,乔是不十分赞成的。后来当匹普继承遗产的希望完全破灭,并生了场大病的时候,又是乔,不但在精神上给匹普以莫大的支持,而且悄悄地帮助匹普还清了欠债。这种善良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匹普在不断的对与错的内心挣扎中渐渐回归良知。在《远大前程》里,乔和后妻毕蒂的幸福生活和匹普对“上等人”生活的追求,形成强烈的对照,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底层普通人可贵品质和真诚感情的赞美。
据一些为狄更斯著作写评论的作者考证,《远大前程》原来的故事结局和现在的完全不同,场景显得更为凄凉。狄更斯在听了著名学者布尔沃·李顿的意见之后,把结尾改得乐观了一些。然而这并未改变笼罩在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匹普和艾丝黛拉的美好青春已经在郝薇香极端自私褊狭的报复计划中遭到摧残。狄更斯没有让两个年轻人结合,而是让他们天各一方。当饱经沧桑的匹普从海外归来,与孀居的艾丝黛拉再次重逢时,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了,纵然在渐渐消散的晨雾中,两个人手拉着手,一同走出老屋的那一片废墟,但两个人身上都留下了往日痛苦经历的烙印,那种痕迹任多少时间也无法完全褪去,生活的残酷性无法回避,这正是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所在。
狄更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但他的语言在斑斓多彩中显得平和亲切,在冷静叙述中透着机智幽默,是一个很容易走近并了解的作家;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便会置身于故事的场景中,时时体验到他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狄更斯和他的小说的魅力永远不会褪色。(作者:王蕾 2006年3月)
[1]译本一览
《远大前程》中文译本:
1979年,《远大前程》,
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远大前程》,李秀莲译,语文出版社
1996年,《远大前程》,罗志野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孤星血泪》,王应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远大前程》,胡泽刚译,南方出版社
2004年,《远大前程》,主万、叶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远大前程》,徐平译,青岛出版社
2008年,《孤星血泪》,郭励译,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9年,《远大前程》,金长蔚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