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另译“索马利亚”,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拥有非洲最长的海岸线,自1991年西亚德政权倒台后,索马里一直处于军阀武装割据,国家四分五裂处于无政府状态。位于索马里西北部的索马里兰与倾向于统合的中部邦特兰以及索马里西南国均为实质独立。索马里是各国货轮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必经海路,由于索马里内战连绵不断,教育、社会体系已崩溃多年,当地人民自20世纪以来即以海盗为业。该国海盗每年勒索各国商船,金额难以估计,以致联合国对索国海盗基地展开调查打击。2013年1月18日,美国首次正式承认索马里政府

目 录

1简介

2地理位置

3自然资源

4政府机构

5历史沿革

6政治体制

  1. 6.1 体制
  2. 6.2 宪法
  3. 6.3 议会
  4. 6.4 政党
  5. 6.5 政要

7军事

8外交

  1. 8.1 国策
  2. 8.2 同中国的关系
  3. 8.3 同美国的关系
  4. 8.4 同意大利的关系
  5. 8.5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
  6. 8.6 同吉布提的关系
  7. 8.7 同肯尼亚的关系
  8. 8.8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9经济

  1. 9.1 体制
  2. 9.2 总量
  3. 9.3 工业
  4. 9.4 农业
  5. 9.5 畜牧业
  6. 9.6 渔业
  7. 9.7 交通运输
  8. 9.8 财政金融
  9. 9.9 对外贸易

10文教

  1. 10.1 教育
  2. 10.2 新闻出版

11生活现状

  1. 11.1 难民
  2. 11.2 援助
  3. 11.3 饥荒
  4. 11.4 习俗

12内战

13索马里海盗问题

1简介

国名:索马里联邦共和国(Jamhuuriyadda Federaalka Soomaaliya,索马里语),简称索马里。
国旗:索马里国旗启用于1954年10月12日,由穆罕默德·阿瓦勒·利班设计。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地为浅蓝色,正中一颗白色五角星。五角星象征非洲的自由和独立;五个角分别代表原索马里的五个地区;意属索马里(现称南区)、英属索马里(现称北区)、法属索马里(现已获得独立的吉布提)、以及现在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
国徽:索马里国徽是两只站立的非洲黑斑金豹,前肢扶着一枚盾徽,构成了索马
索马里国徽

  索马里国徽

里国徽的基本图案。盾面采用国旗的色彩与设计。盾徽上部绘有一顶埃塞俄比亚古代王朝国王的王冠,它象征独立和主权。非洲豹的形象是勇气与力量的化身。盾徽下端交叉的长矛体现了索马里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不借动用武力的决心;长矛上的两片棕桐枝叶姿态婆娑,代表国家的农作物。
人口:1008万(2012年联合国估计数),绝大部分是索马里人,自然增长率2.2%。分萨马莱和萨布两大族系。其中萨马莱族系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分为达鲁德、哈维耶、伊萨克迪尔四大部族。萨布族系分为迪吉尔和拉汉文两大部族。官方语言为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意大利语。伊斯兰教为国教,穆斯林占总人口95%。
面积:63766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734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320平方公里。
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人口160万(2012年《经济季评》)
首都

  首都

。热季平均气温26-32℃,凉季平均气温23-28℃。[1]
节日:独立日:6月26日;国庆节:7月1日(索马里共和国成立)
货币:索马里先令(Somali Shilling;简称SOS)1SOS=100 cents(分)
代码:252

2地理位置

索马里地图

  索马里地图

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海岸线长3200千米,东南沿海为平原,亚丁湾沿岸为低地,内陆为高原,北部多山。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境终年高温少雨,河流稀少,主要河流有谢贝利河和朱巴河。
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西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西北接吉布提。海岸线长3200公里。东部沿海为平原,沿岸多沙丘;亚丁湾沿岸低地为吉班平原;中部为海拔500-1500米的索马里高原,自北向南和东南递降;北部多山;西南部为草原、半沙漠和沙漠。苏拉德山海拔2400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谢贝利河和朱巴河。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干燥少雨。年降水量自南而北从500-600毫米减至100毫米以下,荒漠、半荒漠和热带草原广布。除南部的朱巴河和谢贝利河外,其他河流均属间歇河。

3自然资源

主要有铁、锡、锰、钨、镍、铬、镁、锌、铝、铀、石英石、绿柱石和石膏等。此外,还有石油和天然气。除绿柱石和石膏外,大部矿藏均未开发。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13%。

4政府机构

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人口160万;
全国分为18个州,下设87个区,区下辖镇和村。各州为:下朱巴、中朱巴、盖多、下谢贝利、中谢贝利、贝纳迪尔、拜多阿、巴科尔、希兰、加尔古杜德、穆杜格、努加尔、巴里、萨纳格、托格代尔、哈尔格萨、阿瓦达勒、苏勒。

5历史沿革

公元前17世纪以前,建立了以产香料著称的“邦特”国。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
索马里

  索马里

人逐渐移居此地,伊斯兰教也随之普及。1840年,英国侵入北部沿海地区。1887年,北部沦为英国保护地,称英属索马里。1925年,南部沦为意大利殖民地,称意属索马里。1960年6月26日,北部地区独立。1960年7月1日,南部地区独立,同日南、北两部分合并,成立索马里共和国。1969年10月改称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91年2月改现名。
公元前1700多年,非洲之角即出现了以出产香料著称的“邦特”国。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移居于此,在亚丁湾和印度洋沿岸建立贸易点和若干个苏丹国。13世纪时曾建立过封建帝国。从1840年开始,英、意、法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和瓜分索马里。1887年北部沦为英国保护地;1885年意大利开始入侵中部,至1925年整个中、南部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1年英国控制了整个索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9年联合国决议将原意大利侵占区交意大利托管。英、意先后被迫于1960年同意英属索马里和意属索马里独立(1960年6月26日索北区独立,7月1日索
索马里人民

  索马里人民

南区独立),两地在同年7月1日合并成立索马里共和国。1969年,索国民军司令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发动政变上台,成立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76年7月成立“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并接管最高革命委员会的全部权力,同月西亚德任总统。1991年1月西亚德政权被推翻,索陷入内战,多个政权并存。1991年2月,阿里·迈赫迪·穆罕默德成立新政府,自命为“临时总统”,改国名“索马里共和国”。1991年5月18日,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阿卜杜拉赫曼·艾哈迈德·阿里·图尔为“总统”,1993年5月,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埃加勒继任“总统”,2002年4月埃病逝后原“副总统”达希尔·里亚尔·卡辛于5月1日继任“代总统”。1995年6月15日,索当时的最大武装派别匪首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宣布在摩加迪沙成立临时政府,自任“总统”;1996年8月4日,其子侯赛因·穆罕默德·艾迪德在老艾迪德遭击毙后继任“临时政府总统”。1998年7月,阿卜杜拉希·尤斯福在索东北部成立“邦特兰”地方割据政府并任主席。2002年3月31日,拉汉文抵抗军(RRA)决定成立“索马里西南国”,并选举夏尔古杜德为主席。1991年2月以来成立的上述政权均未获国际承认。

6政治体制

体制

为结束索军阀割据状态,国际社会先后召开13次索和会,均未果。2002年10月,(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在肯尼亚主持召开
索马里卫星地图

  索马里卫星地图

第14次索和会,除索马里兰外的各派割据势力、政治集团及民间组织派代表与会,联合国、欧盟、非盟等均予支持。2004年以来,索和平进程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2月23日,索马里和谈全体代表举行会议,通过索《过渡宪章》。10月10日,索马里过渡议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选举阿卜杜拉希·优素福·艾哈迈德为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总统,任期5年。2005年1月15日,索过渡联邦政府正式成立。6月起,过渡联邦政府迁回索境内办公。2006年12月,索过渡联邦政府在埃塞俄比亚军队支持下击溃了反政府的伊斯兰法院联盟武装,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及周边地区,但未能实现对索全境的有效控制。2008年12月29日,索总统阿卜杜拉希·优素福辞职。2009年1月31日,主要反对派“重新解放索马里联盟”(ARS)领导人艾哈迈德当选索马里新总统,任命舍马克为总理并成立了新的过渡政府。索新政府积极寻求与各方谈判,实施伊斯兰法,谋求与伊斯兰极端势力和解,得到索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但反政府武装“沙巴布”和伊斯兰党拒不与新政府对话,并联合武装占领首都摩加迪沙大部分街区和索中南部大部分地区,暗杀多名政府要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过渡政府在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AMISOM)的支持下守住了摩加迪沙部分街区和索中部部分地区,双方形成僵持状态。2010年3月15日,过渡政府与索重要武装派别逊尼派联盟(ASWJ)达成协议,后者宣布加入政府。5月16日,索过渡议会在摩加迪沙召开2010年首次会议。因议员内部矛盾难以调和,马多贝议长被迫于17日宣布辞职,并表示多数议员对现政府投了不信任票。28日,过渡议会选举谢里夫·谢赫·哈桑·谢赫·亚丁(Sharif Sheikh Hassan Sheikh Aden)为新任议长。9月21日,舍马克总理辞职。10月14日,艾哈迈德总统任命穆罕默德为总理。2011年6月,索过渡联邦机构在乌干达的斡旋下达成《坎帕拉协议》,一致同意将过渡期延长至2012年8月。7月,索内阁重组,阿里出任总理。2011年9月、12月和2012年2月,“结束过渡期协商会议”和第一、二次“全国协商制宪会议”先后在索举行,索各方通过了《结束过渡期路线图》并就制宪时间表、议会改革方案和完成制宪进程具体方案达成一致。2012年5月和6月,索有关各方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举行会议,就完成结束过渡期前最后阶段各项任务制定时间表,就相关安排达成一致。2012年8月1日,索全国制宪会议通过《临时宪法》。2012年8月20日,索联邦议会正式成立并随即选举产生议长和副议长。2012年9月10日,经两轮角逐,哈桑·谢赫·马哈茂德当选索总统。2012年10月6日,马哈茂德提名阿卜迪·法拉赫·希尔敦为索联邦政府总理。2012年11月13日,希尔敦总理提名的内阁部长名单获议会批准,15日新政府宣誓就职。至此,索正式结束长达8年的政治过渡期,成立内战爆发21年来首个正式政府。

宪法

现行宪法为《索马里临时宪法》,2012年8月1日经索全国制宪会议通过生效。规定索实行联邦制;伊斯兰教为国教;联邦议会由众议院和议会上院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实权,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理由总统任命,为联邦政府首脑,负责任命副总理、各部部长、国务部长和副部长,非议员也可担任部长级官员;司法独立,建立宪法法院、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三级体系,联邦及以上级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家安全部门由军队、情报、警察和监狱部门组成;国家尊重人权和法治,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相互独立;国土疆界与1960年宪法所述相同(即北起亚丁湾,西北接吉布提,西邻埃塞俄比亚,西南与肯尼亚接壤,东濒印度洋)。临时宪法同时规定,现有各联邦州可继续根据各自宪法行使权力,直至全部联邦州均正式成立并通过与联邦宪法相适应的州宪法为止。

议会

根据临时宪法,联邦议会任期4年,众议院(议会下院)成员应为275人(2012年8月20日议会成立时实际人数为215人),议会上院由联邦各州代表组成,人数不多于54人。截止2012年12月,议会上院尚待组建。首任联邦议会议长穆罕默德·谢赫·奥斯曼·贾瓦里(Mohamed Sheikh Osman Jawari)。

政党

索马里党派林立,带有强烈部族色彩,各派不断分化组合,最多时达30余个。主要党派有:
(1)索马里民族运动(Somali National Movement):简称民运,1981年成立于伦敦,198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迪雷达瓦设总部。成员大部分为伊萨克族。系北方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武装派别。1991年西亚德政权垮台后,控制整个西北部地区,宣布北方“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首任领导人阿卜杜拉赫曼·艾哈迈德·阿里·图尔。1993年5月,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埃加勒当选“总统”,1997年2月连任。2001年5月31日,索马里兰举行全民公决,通过含有独立条款的新宪法。7月,埃加勒因与反对派发生矛盾而在哈尔格萨成立“联合人民民主党”(Allied People's Democratic Party,索语简称UDUB,意为支柱),通过了党章并建立了中央委员会。2002年4月埃病逝,原“副总统”达希尔于5月1日就任“代总统”。
(2)索马里救国民主阵线(Somali Salvation Democratic Front):简称救阵,成立于1979年,系最早成立的反政府组织。成员以达罗德族下属的米周提尼和杜尔巴亨特次部族为主。控制索东北部及中部地区。1993年分裂为两派,一派以救阵前任主席穆罕默德·阿布希尔·穆萨(Mohamed Abhsir Musse)为首,另一派以前任军事首领阿卜杜拉希·尤素福为首。1998年7月,尤素福联合东北部索马里民主联盟和索马里联合党等小派别,成立“邦特兰”自治政权,自任“总统”。2001年6月27日,尤操纵邦特兰议会表决,将其任期延长三年,遭到邦最高法院反对。11月14日,邦特兰全国代表大会选举贾马·阿里·贾马为邦特兰第二任主席,艾哈迈德·马哈穆德·古恩莱为副主席。尤素福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双方发生武装冲突。2002年8月,尤将贾及其支持者逐出邦特兰并宣布组成新一届"内阁"。
(3)拉汉文抵抗军(Rahawayn Resistance Army):1995年4月成立。由拉汉文族人组成,主席兼总司令穆罕默德·努尔·夏尔古杜德(Mohamed Nur Shatihudud)。1999年12月9日,在巴伊-巴科尔地区建立自治政权。2000年,拉汉文抵抗军代表参加了阿尔塔和会,抵抗军秘书长德罗当选索过渡议会议长,而主席夏尔古杜德因未得到实惠,撤消了对和会及新政权的支持。2002年3月31日,拉汉文抵抗军(RRA)在拜多阿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索马里西南国",并选举夏尔古杜德为主席。不久,副主席加比尤和伊斯梅尔即与夏尔古杜德发生内讧,并将夏及其支持者逐出了拜多阿。
(4)索马里民族联盟(Somali National Alliance):简称民盟,1992年成立,成员主要为哈维耶族。1995年6月分裂为以奥斯曼·哈桑·阿里·阿托(Osman Hassan Ali Ato)为首的民盟/阿托派和以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为首的民盟/艾迪德派。1996年8月艾迪德去世后,其子侯赛因·穆罕默德·艾迪德继位。1999年,艾派因支持埃塞俄比亚反政府武装奥罗莫解放阵线与埃塞发生冲突,遭到重创。2001年,艾派与其他4个反对TNG的派别组成"索马里和解与恢复委员会"(SRRC)。
(5)索马里爱国运动(Somali Patriotic Movement):简称爱运,1989年成立,成员主要为达罗德族下属欧加登次部族,是推翻西亚德政权的主要力量之一。控制南方的基斯马尤港及其附近地区。后因内讧分裂为两派。一派以艾哈迈德·奥马尔·杰斯(Ahmed Omar Jess)为首,成为民盟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派以阿登·阿卜杜拉希·努尔(Aden Abdillahi Nur)为主席,由前总统西亚德的女婿摩根任副主席和军事首领(掌实权)。1999年6月,杰斯派与艾迪德派联手,从摩根手中夺取基斯马尤。摩根派主力被消灭。
(6)索马里救国联盟(Somali Salvation Alliance):简称救盟。1993年成立,初期由索马里联合大会的阿里·迈赫迪·穆罕默德派与11个派别组成,成员主要为哈维耶族,迈赫迪任主席。控制摩加迪沙北部及其附近地区。1998年3月同艾迪德派结盟,共同在摩加迪沙组建贝纳迪尔行政机构,但经营不利。1999年5月,穆萨·苏迪(Musa Sude)夺权,控制救盟,迈赫迪退居国外。救盟转而与艾迪德派为敌。

政要

总统哈桑·谢赫·马哈茂德。1955年生,哈维耶部族阿布加尔次部族人。早年曾在索和印度求学,获教育硕士学位。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索项目官员。1995年联合国机构从索撤离后,积极参与公民社会活动,推动索国内政治和解。1999年创建索马里行政管理学院,并任院长至2010年。2011年成立和平与发展党并任党主席。2012年9月10日当选索总统。
总理阿卜迪·法拉赫·希尔敦。1958年生,达鲁德部族马雷汉次部族人。在索国立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曾短期任职于西亚德·巴雷政府财政部。1985年弃政从商,1991年索内战后迁居肯尼亚从事进出口贸易。2012年5月组建希望论坛党并任党主席。2012年10月6日被总统马哈茂德任命为总理。
议长穆罕默德·谢赫·奥斯曼·贾瓦里。1945年生,拉汉文部族人。获英语语言证书和法律文凭,曾任英语教师。在西亚德·巴雷执政时期历任索陆地和航空运输部副部长、部长及劳动和体育部长。索内战后移居挪威。2011年被选为索宪法专家委员会主席,领导索临时宪法起草工作。2012年8月28日当选索议长。

7军事

1990年,索总兵力约为64500人。1991年西亚德政权被推翻后长期没有统一的国家军队,各派别和部族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2005年1月,索过渡联邦政府成立后着手建立统一的安全力量,目前安全部队和警察共有约8000人,另有4600人在国外受训。索西北索马里兰地方政权另有部队约7000人。

8外交

国策

奉行各国平等,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加强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同中国的关系

中、索于1960年12月14日建交。1990年底,索马里内战爆发,中国驻索
索马里对外关系

  索马里对外关系

使馆、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91年1月被迫撤离,迄未返回。
中国一贯支持并积极推动索和平进程,曾于2003-2007年担任联合国安理会索问题协调员。在索过渡联邦政府成立后,中国政府即予承认,并于2005年12月28日接受过渡联邦政府委派的驻华大使。自1992年起,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每年均向索灾民捐赠一定数额的药品和一般物资。2011年8月,为帮助索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向索提供1600万美元的粮援现汇。
索两届过渡政府和新近成立的正式政府均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多次重申一个中国立场,愿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政府的联系,发展与中国的合作。

同美国的关系

2004年,美支持联合国和伊加特调解索和平进程的努力,并为在肯尼亚召开的索新一轮和会提供了部分财政援助。索和会产生过渡联邦议会、总统和政府后,美对此表示欢迎。美支持索过渡联邦政府在埃塞俄比亚军队支持下打击伊斯兰法院联盟武装,并提供了大量援助。美欢迎吉布提和谈,支持2009年1月成立的索新一届过渡政府。2009年5月索形势恶化后,美向索政府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武器弹药。美军突击队2009年9月在索南部地区打死基地组织在东非地区的重要头目纳卜汉。2010年以来,美对索实行“双轨”政策,在继续向索过渡政府提供支持的同时,加强了与索马里兰、邦特兰等地方政府的关系。

同意大利的关系

索、意有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2004年,意积极支持伊加特主导的索和平进程,为索新一轮和会提供了资助。过渡联邦政府成立后,意即作出援助承诺,并任命了驻索大使。意与索马里兰关系密切,向其提供了大量援助。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

埃塞系索最大邻国。西亚德执政时期,索、埃塞因领土争端关系不睦。1977年欧加登战争爆发,同年9月,埃塞与索断交。1978年,索从欧加登撤军。此后,两国边界冲突不断,关系紧张。1988年两国签订关系正常化协议,恢复互派大使。索内战爆发后,埃塞积极参与调解。优素福当选过渡联邦政府总统后,埃塞给予大力支持。2006年12月24日,埃出兵帮助索过渡政府击溃了伊斯兰法院联盟武装,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及索大部分地区。2009年1月,埃军撤离索马里。2011年12月,埃塞出兵索马里协助索过渡联邦政府清剿反政府武装“沙巴布”。
“索马里兰共和国”宣布独立后,积极与埃塞俄比亚发展关系,寻求其支持。目前,双方互设代表处。

同吉布提的关系

吉布提同索马里渊源颇深,独立前曾被称为“法属索马里”。吉布提人与索马里人同种同源。吉对索局势十分关注,希望索政局早日恢复稳定。2004年,吉作为伊加特授权联合调解索冲突的国家之一,积极参与调解索问题的活动,对过渡联邦政府持积极态度。11月,优素福总统访吉,与吉总统盖莱举行会谈。吉支持2006年底索过渡政府在埃塞军队协助下对伊斯兰法院联盟的打击。2008年,吉促成了索马里过渡政府和主要反政府武装“重新解放索马里联盟”在吉布提的和谈。2009年,索新一届过渡联邦政府在吉布提成立。

同肯尼亚的关系

肯尼亚积极调解和推动索和平进程,多年来向索和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2002年,作为伊加特授权联合调解索问题的主席国,肯促成索新一轮和会于10月15日在肯召开。2006年底,索过渡联邦政府在埃塞军队支持下击溃了伊斯兰法院联盟武装,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及索大部分地区后,肯积极呼吁向索派驻维和部队及提供援助。索过渡联邦政府在肯首都内罗毕设有大使馆。2011年10月,肯出兵索马里协助索过渡联邦政府清剿反政府武装“沙巴布”。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索是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与阿拉伯国家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和贸易关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是索重要援助国和贸易伙伴。埃及、也门等阿拉伯国家及阿盟曾积极推动索各派实现和解。2004年10月优素福总统当选后,阿盟即表示支持。11月,优访问也门并会晤也主要领导人,双方就索战后重建、难民遣返、安全合作、部落治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阿盟反对埃塞及其他外国势力干涉索内政,曾希国际社会客观看待伊斯兰法院联盟。2006年,索过渡政府和法院联盟曾在阿盟斡旋下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过两轮和谈,后因双方爆发全面冲突而停止。

9经济

体制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约80%人口以畜牧业和半农半牧业为生。牲畜多羊、牛,也是世界骆驼最多的国家。以游牧或半游牧方式为主。耕地主要集中在南部朱巴河和谢贝利河流域。农作物有香蕉、甘蔗、棉花、高粱、玉米等。特产乳香、没药和阿拉伯树胶。为世界最大的香料生产国之一。工业有食品、卷烟、皮革、纺织、制糖、建材、鱼肉罐头等企业。开采绿柱石、石膏、铀矿,尚未开采的矿藏有铁、锰、铌、铅、锌、锡等。牲畜及其产品占出口总值80%以上,香蕉为第二大出口商品,还出口皮革、乳香、没药和鱼品等。进口石油、机器、车辆、粮食、日用品等。境内有唯一一条铁路,是70年代中国援建的,陆上运输以公路为主。
索马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80年代,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调整经济政策,强调优先发展农业,逐步实行经济自由化,放宽贸易限制,鼓励外资和私人投资,取消农产品价格控制,实行先令贬值、美元拍卖,紧缩财政开支等措施,经济一度好转。1991年后,由于连年内乱,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全面崩溃。

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15.4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22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0年):-1.6%
通货膨胀率(2002年):20%

工业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1990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皮革、制糖、制药、烟草、食品加工、炼油、电力和建筑材料工业等。1991年内乱以来,工业生产停顿。

农业

全国有可耕地8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已耕地仅有100余万公顷。1990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粮食不能自给。主要农作物有高粱、玉米、大米、豆类、芝麻、棉花、甘蔗和香蕉等。乳香年产600吨,没药年产200吨,各占世界产量的一半。1995年粮食产量42万吨(世界粮农组织估计)。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单位:千吨)
1999 2000 2001
玉 米 143 210 210
高 粱 62 100 100
大 米 2 2 2
豆 类 14 15 15
芝 麻 22 23 23
甘 蔗 210 220 220
香 蕉 50 55 55
(资料来源:2002年度索马里经济季评)

畜牧业

主要经济支柱,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主要养殖牛、羊、骆驼(系世界饲养骆驼最多的国家,1998年估计约有570万头)等,2000年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5%。经柏培拉港出口活畜数量(头):
1999年9-12月 2000年9-12月 2001年9-12月
绵羊与山羊 9556,772 69,508 8,485
牛 34,491 2,986 9,226
骆驼 17,212 2,005

渔业

渔业资源丰富。据估计,年捕捞量可达18万吨,但因受捕捞方式落后,市场销量不大等因素的限制,年捕捞量仅有2万吨左右。由于索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外国渔船在索领海偷捕现象严重。索部分派别也向外国渔业公司出售捕鱼许可证。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落后,境内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公路:主要公路全长15215公里,其中柏油路2880公里,除索马里兰境内的部分公路外,大都年久失修。内陆交通运输主要靠汽车和骆驼。
水运:海上运输占重要地位,主要港口有南方的摩加迪沙和基斯马尤,北方的柏培拉和博萨索。由于南方时有战斗,北方两港承担主要海运任务。1997年,欧盟出资对柏培拉和博萨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造。1999年5月,欧盟计划出资150万美元建设柏培拉港。
空运:有大小机场61个,绝大部分条件简陋,跑道未经铺垫。摩加迪沙和柏培拉有国际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2001年重建"国家"航空公司--索马里航空公司,但索马里兰和邦特兰均不允许其飞机在两地起降。2001年3月,埃塞航空公司开通了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往索马里兰"首都"哈尔格萨的航班,每两周一班。此外,联合国运送援助物资的飞机也经常在索起降。
通讯:1999年,索有因特网用户200户,每千人中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的拥有量为1.5部。

财政金融

仅索马里兰有较为健全的行政机构,可开展正常的经济运作。2000年,索马里兰预算收入为750亿索马里兰先令,约合2600万美元。政府收入的85%来自柏培港关税。
2000年,索马里债务总额为25.6亿美元。
因战乱而停业的银行开始恢复。索较大的银行有:索马里兰中央银行、邦特兰中央银行(1999年8月成立)、索马里巴拉卡特银行(位于摩加迪沙,1996年开业。2001年"9.11事件"后,其在美国及欧洲的分支机构被关闭)和索马里-马来西亚商业银行(摩加迪沙,1997年4月开业)。

对外贸易

外贸在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连年逆差。传统出口商品为活畜(20世纪90年代年均出口约300-350万头)、香蕉、乳香、没药和皮革。主要进口原油、机械及零配件、食品、车辆、建材、医药和纺织品等。主要贸易伙伴为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吉布提、肯尼亚等国。其中沙特为索最大的出口市场,2002年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沙特、阿联酋(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4%),也门(16%),阿曼(8%),吉布提和肯尼亚是索进口货物的主要来源国。主要贸易伙伴及贸易情况(百万美元):
1998 1999 2000
出口目的地
沙特 28 33 41
阿联酋 34 33 41
也门 32 34 19
阿曼 8 7 9
巴林 2 2 2
印度 1 2 2
进口来源
吉布提 72 76 87
肯尼亚 33 35 40
印度 25 27 31
泰国 7 13 23
巴西 26 39 20
英国 3 5 19
(资料来源:2002年索马里经济季评)

10文教

教育

教育事业落后。70年代初,西亚德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扫盲运动,使识字率从独立前的2%提高到60%。1991年内战以来,学校几乎全部关闭,文盲率剧增,达76%。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许多地区开始重建小学。1998年9月,阿瓦多地区的阿茂德大学建成,成为索1991年以来开学的首家大学。索马里兰"首都"哈尔格萨也拥有一所大学。

新闻出版

索新闻媒体以地方性为主。主要报刊有:《民族报》,1991年创刊,摩加迪沙日报,索马里文,系索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总部在伦敦;《知情者》、《当代报》,摩加迪沙日报,索文;《共和国人》,索马里兰日报,索文和英文;《小骆驼》,索马里兰日报,索文;《探索》、《快乐》、《东部之光》,邦特兰日报,索文。
主要广播电台:"摩加迪沙广播电台",2001年8月成立,为TNG官方电台;"非洲之角电台",独立的调频台,兼转播英国广播公司索马里语节目;"哈尔格萨电台",索马里兰政府电台;"加尔卡尤电台",邦特兰政府电台;"人民之声",总部在摩加迪沙,亲艾迪德电台;"索马里和平之声",亲阿托电台;"贝纳迪尔电台",亲过渡政府电台。[2]
较大的电视台有:"索马里电视网",由索海内外商人共同兴办,2000年3月开播,有22个频道;"非洲之角电视台",1999年建立,系索内战以来由索马里人创办的第一家私人电视台,播放两套索马里语节目,转播美国有线新闻网以及体育节目。[3]
索马里过渡政府2011年4月4日宣布,索马里国家电视台在停播20年后于当天正式重新开播。此前,索马里国家广播电台也已恢复播音。重新开播的索马里国家电视台总部设在过渡政府新闻信息部内。
索马里自1991年政府被推翻后,各派军阀为争夺权力相互混战,索马里由此陷入动乱不止的内战。在无政府状态和战争状态下,包括国家媒体在内的很多原有国家机构被破坏,因此长期以来索马里新闻媒体主要是地方性媒体。

11生活现状

由于内战不断,索治安情况恶化,物价飞涨,生活必需品短缺,居民生活没有保障。医疗保健水平在非洲国家中最为糟糕。2000年,首都摩加迪沙仅有一所公立医院和62家私人诊所,缺医少药情况严重,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享有医疗服务,75%以上的人口没有安全的饮水。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估计,2002年,索人均寿命为47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达25.8%,婴儿死亡率约高达25%。(资料来源:2002年度索马里经济季评)

难民

2001年,随着索马里局势的相对缓和,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滞留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等周边国家的部分难民先后自愿返回家园。截止2001年6月,已有约19万人从埃塞难民营中自愿遣返回国。据美国难民委员会报告,截至2001年9月,索在国外的难民总数约30万,分别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

援助

外援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大约有150家机构向索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00年,挪威是索最大的双边援助国;索过渡临时政府成立后,得到也门利比亚卡塔尔、阿联酋等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少量援助。

饥荒

2011年7月底,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在非洲之角的严重干旱中,索马里遭受的打击最重,全国人口的近一半、约370万人口缺乏粮食,其中280万居住在南部。索马里的营养不良率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在过去几个月中,已有数万名索马里人死于与营养不良有关的原因。
据称,索马里南部某些地区人口的营养不良率高峰时达到50%,急性营养不良率超过30%,每1万名五岁以下儿童每天的死亡人数超过六人。联合国索马里人道事务协调员鲍登(Mark Bowden)7月20日在内罗毕宣布,索马里南部的巴利勒(Bakool)和下谢贝利(Lower Shabelle)两个地区出现饥荒。
当某个地区儿童中的营养不良率超过30%,每万人每天超过两人死亡,同时人们无法获得食物和其他必需品时,就达到了饥荒的程度。[4]
联合国2013年5月2日发布一份报告,称尽管索马里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但四分之一的索马里人依旧饱受饥饿和居无定所的折磨,仍需接受救济。
联合国报告称,从2010年到2012年间,大约有26万人死于饥荒,其中一半都为儿童。这些需要救济的人曾不被索马里青年党所重视。
尽管非洲维和部队最终介入,索马里的恢复一直很缓慢。有外交人员称,武装人员仍旧进行袭击,而救援人员称许多索马里人依旧处于仅够糊口的生存状态。

习俗

索马里人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讲究礼貌,社会交往注重礼仪,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索马里人同外来客人交往时,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地握手问候致意,寒暄时问长问短,显得亲切友善。相互熟悉的 朋友见面,多数要相互拥抱,进行一番内容广泛的问候,例如“见到你真是高兴”“近来身体好吗”“生活愉快吗”“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吗”“事业上一定有成果吧”等。问候的语言说起来一串连着一串,加上有时还要问候骆驼怎么样,仿佛没完没了,往往持续的时间很长。当地人遇见身份和地位显赫的贵宾,总是行右腿跪地的大礼。男女见面,多是以微笑表示问候,相互间讲话不多,男女相互握手的现象更是少见。在许多乡村地区,男女老少遇见外来客人,总是在主动打招呼问候之后,围着客人唱歌跳舞,借此表达热烈欢迎的愉快心情。
索马里妇女

  索马里妇女

在社会交往场所,索马里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着装,非常讲究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无论是出席正式场合或者外出访友,还是在家中接待客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士,绝大多数是西装革履,系着领带,皮鞋擦得铮亮。许多索马里人也喜欢穿一身民族服装,男士总是一身宽大棉布袍,女士多穿一身色彩艳丽的连衣裙,而且还要佩戴一块花色的头巾。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少雨,有身份、有地位的索马里人喜爱穿后半部露出脚跟部的皮凉鞋,那些普通百姓爱穿塑料泡沫拖鞋,而且是在中国早已过时的那种用两个脚指头夹着鞋帮走路的拖鞋。正是由于当地流行讲究着装是文明礼貌的体现和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外来客人应当注意端庄、整洁、得体的着装。服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物质文明发展程度以及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态度。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饮誉世界,中国人到索马里开辟市场,发展事业,在商务交往活动中更应当注重自己的着装,以得体的着装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在同索马里人进行商务交往时,首先需要考虑活动场所、活动内容的需要,在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年龄、身份等选择服装,并注意考虑与服装相搭配的发型、化妆以及饰物等。总之,自己身着的服装,在参加礼仪活动时,能够表现出和谐的美。
应邀到索马里朋友家中做客,应当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届时主人会高兴热情地在院门外迎候。客人进门,总是给主人家带来欢乐喜庆的气氛。女主人会率全体子女一一向客人行礼表示问候和欢迎,然后一一退出客厅。男主人开始同客人进行热情友好的谈话。索马里人对招待客人用的饮料十分讲究,尽管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主要依靠牛羊肉和奶制品生活的索马里人,在日常生活中骆驼奶简直成了索马里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常备饮料,因而,骆驼奶也就成了索马里人传统的待客饮料。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间,茶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招待性饮料,在众多的游牧百姓中茶水招待几乎成了设宴款待的代名词。同绝大多数索马里人爱饮茶的习惯有所不同的是,迪基尔族人和拉汉文族人没有饮茶的习惯,但他们喜爱用酥油煮绿咖啡豆当饮料喝。每当客人临门,迪基尔族人和拉汉文族人便将煮好的酥油咖啡豆端上来,将咖啡豆盛在一只木盘子里,传给每一位客人品尝。客人吃过咖啡豆后,主人再将煮过咖啡豆的热汤递给客人,请每一个人涂擦在胳膊和头发上,然后客人学着主人的样子,将酥油吸进自己的鼻孔里,顿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愉快感。
索马里盛产乳香和没药,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香料之邦”。乳香是乳香树茎皮渗出的树脂凝固而成的一种胶状体,性温和,味苦辛,可用作活血、行气、止痛的药物,治疗胸腹疼痛、跌打损伤以及痈肿等症具有显著疗效,经济价值非常高。没药也是树的茎皮渗出的脂汁凝固而成的胶状体,可以制成消炎镇痛、活血通脉的药物。乳香和没药作为香料年代久远,素享盛名。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喜爱在清真寺里、婚礼庆典仪式上或者招待客人的厅室里燃点香料的习惯。由于天气炎热,人们聚集在一起,腋下分泌的气味,充斥厅室,有时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因此,在索马里人的家庭里,经常燃烧少许的乳香,满屋飘香,经久不散。每逢宾客临门,主人招待客人喝过饮料之后,便取出一只精制、小巧、玲珑的铜炉,放入燃烧的木炭,撤上少许香料,室内顿时香气四溢,沁人肺腑,宾主就在这样一种芳香的气氛中进行热情友好的谈话。
索马里人招待客人的饭菜烹制独到,风味特别,丰富可口。待客的主食有大米饭、玉米饼、椰肉饼、奶制糕点等,副食有牛肉、羊肉、鸡、蛋、海产品、蔬菜等。香蕉是索马里的主要农产品,个头硕大,皮薄肉厚,味道香甜,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享有“世界最甜香蕉”的美称。索马里人招待客人时,餐桌上是少不了香蕉的,有供生吃的香蕉,也有香蕉饭、香蕉饼以及香蕉酒等。索马里人在商业交往活动中,喜爱请客人到饭店、宾馆进餐,用西餐招待,也有许多索马里人同客户的关系亲密后,便将客人请到家中用传统饭菜款待。索马里也是一个禁忌比较多的国家,外来客人需要注意熟悉、了解并给予尊重。在当地,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男性不得伸手同女士们握手,不得当面询问女士的年龄,不得打听他人的工资收入,不得好奇地追问他人是否有情人,不得讲一些有损于索马里国家或者民族的话语,在穆斯林地区不得吃猪肉、马肉、驴肉、骡肉等,不得饮酒等。骆驼在索马里人的生活中或者心目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拥有骆驼的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人们喜爱骆驼,爱惜骆驼,相互见面除问候人之外还要问候骆驼,交谈中不得口出亵渎骆驼的话语,未经许可不得给骆驼拍照等。索马里人敬重骆驼的习惯是有来历的。
索马里气候干燥,草木稀疏,牛、马、羊等牲畜很难适应这种环境,而骆驼一次吃饱喝足之后可以数天甚至30多天不吃不喝,照样长途跋涉,而且骆驼的体温可以随着气温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出汗少,排尿少,对于水的消耗量相对来说要比其他动物少得多。骆驼还能为索马里游牧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用驼奶制成的奶酪是当地的主要食品,驼皮制成的靴子可以防止灼热的沙漠烫伤牧民的双脚,驼毛可以换回所需要的日用品,饥荒年月里可以依靠驼肉、驼奶、驼血度日等。在索马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家里养几峰骆驼,就可以不愁吃不愁穿。”直到今天,在索马里许多地方仍然盛行用骆驼作为财富的象征和支付的手段,例如因民事纠纷造成命案便用骆驼进行抚恤或赔偿;男女筹办婚事,男方家先给女方家送去几峰骆驼作为订婚彩礼,某一个家庭举办婚姻庆典仪式,众人们纷纷赶着骆驼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庆贺等。夕阳西坠,牧民们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赶着骆驼回到宿营地方,敲起欢快的鼓;跳起优美的舞蹈,消除白日奔波的疲劳,轻轻松松地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12内战

索马里内战的爆发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部族矛盾和党派之争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西亚德政府1969年上台,长期执政而又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腐败严重和裙带之风盛行。这些矛盾与部族关系夹杂在一起,全国对此怨声载道。使非洲国家更加穷困潦倒,反政府武装就相当于起义一样, 就在形势一触即发之际,西亚德急调本部族人士从全国各地挺进首都保卫自己。未料此举引发其他部族各自拥兵进入首都抢占地盘,国家军队官兵各自携枪投奔自己的部族参战。首都局势急剧恶化,西亚德政府立刻土崩瓦解。在无政府状态下,军阀混战争权夺利,抢占地盘;西亚德卷土重来,率残部进逼首都遭到迎头痛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摩加迪沙遭到重创,最终被迫撤离;国际社会的多次干预和调停均未奏效,和解会议时开时散,各派武斗时打时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1991年1月,西亚德被推翻后,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被迫撤离,迄今未返。
冲突问题
1991年1月,索马里联合议会推翻西亚德总统的统治后,索马里逐步陷入无政府状态和部族间流血冲突之中。国内各派不断分化组合,逐渐形成多个政权并存的格局。联合国安理会曾于1992年1月通过决议,对索马里实施全面武器禁运,以结束那里的派别冲突。自1991年以来,国际社会敦促并支持索马里召开全国和解会议。埃塞俄比亚、埃及、也门、肯尼亚、意大利等国也曾为解决索马里问题作出过努力。
2000年8月,以索马里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索全国和会在吉布提举行,会议通过了过渡宪章,选举产生了内战以来的首届议会和首任总统,成立了索马里过渡政府。然而,以文职官员为主的过渡政府在国内遭到各派军阀的拒绝与联合抵制,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国家仍处于军阀割据状态。

13索马里海盗问题

自2008年开始,索马里海盗亚丁湾附近的贸易航线活动日益猖獗,经常抢
索马里海盗

  索马里海盗

劫各国商船,绑架人质,于是各国纷纷出动军舰护航。如今索马里海盗虽然未被列入恐怖分子名单,但其风头早已盖过本·拉登和基地组织,首度红遍了全球。
索马里海盗力量不断壮大,人数已从过去五六十年间的100人以下发展到1100人至1200人。途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船舶频繁遭到海盗袭击或劫持。索马里海盗已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亚丁湾位于印度洋与红海之间,是从印度洋经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及大西洋的海上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索马里海盗通常以劫持船只和扣押船员为筹码,向船主勒索赎金,金额最多可达上百万美元。据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统计,2008年以来,索马里附近海域已经发生120多起海上抢劫行为,超过30艘船只遭劫,600多名船员遭绑架。9月25日,索马里海盗
索马里海盗

  索马里海盗

劫持了装载33辆主战坦克的乌克兰军火船。11月15日,索马里海盗劫持了长330米的沙特阿拉伯巨型油轮“天狼星”号。12月17日,中国货轮“振华4”号在索马里沿海亚丁湾水域遭海盗袭击。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登船海盗被逼退,30名中国船员成功脱险。截至2008年12月,索马里海盗仍然控制着10多艘船只和200多名人质。2009年索马里附近海域发生海盗袭击事件214起,劫持至少47艘船只,占全球海盗活动的一半以上。索马里海盗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热点问题之一。2月8日,一艘排水量为10.5万吨的意大利货轮在印度洋海域被索马里海盗劫持。9日,索马里海盗在阿曼以东海域劫持一艘载有26.6万吨原油的希腊籍油轮。国际海事局公布数据称,仅在2011年1月,海盗就实施了35起袭击事件,劫持了7艘船,将148名船员扣押在手中。联合国统计,2010年国际社会因为索马里海盗而损失的金额高达50亿至70亿美元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