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亚共和国

利比里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Liberia),是非洲的一个国家。处于非洲西部。利比里亚北接几内亚,西北接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 19世纪初,一些美国黑奴解放后有计划地移居到现在被称作利比里亚的地区,所以国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

目 录

1简介

  1. 1.1 国名
  2. 1.2 国旗
  3. 1.3 国徽
  4. 1.4 国家格言
  5. 1.5 首都
  6. 1.6 货币
  7. 1.7 面积
  8. 1.8 人口
  9. 1.9 主要城市
  10. 1.10 节日

2地理

  1. 2.1 自然
  2. 2.2 政区
  3. 2.3 资源

3历史

4政体

  1. 4.1 宪法
  2. 4.2 议会
  3. 4.3 政府
  4. 4.4 司法
  5. 4.5 政党
  6. 4.6 政要

5军事

  1. 5.1 国防
  2. 5.2 军力

6外交

  1. 6.1 国策
  2. 6.2 同中国的关系
  3. 6.3 同美国的关系
  4. 6.4 同尼日利亚的关系
  5. 6.5 同加纳的关系
  6. 6.6 同邻国的关系

7经济

  1. 7.1 体制
  2. 7.2 总量
  3. 7.3 工矿业
  4. 7.4 农牧林业
  5. 7.5 交通运输
  6. 7.6 财政金融
  7. 7.7 对外贸易
  8. 7.8 外国资本
  9. 7.9 外国援助
  10. 7.10 人民生活

8文教

  1. 8.1 教育
  2. 8.2 媒体
  3. 8.3 体育
  4. 8.4 风俗
  5. 8.5 禁忌

1简介

国名

利比里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beria)。简称利比里亚。别称“非洲的天然橡胶王国”、“非洲大门”、“商船王国”。

国旗

利比里亚国旗启用于1847年7月26日。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红白条纹是纪念利比里亚独立宣言的11个签字者。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美德,蓝色象征非洲大陆,正方形表达利比里亚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爱的美好愿望;五角星象征当时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国。

国徽

利比里亚国徽与国旗一样,有着较长的历史。基本图案是一枚被天蓝、海蓝、
利比里亚国徽

  利比里亚国徽

草绿三色分割的椭圆形纹徽。淡蓝的大西洋海面上,一艘鼓满风帆的海船满载获得自由的黑奴回到祖先的土地。半轮旭日浮出海面,天空垂落巨大的金幔,预示着这个新兴国家前途无量。从蔚蓝色深处飞来一只衔着和平文书的鸽子,把福音传向大地。绿色国土生长一棵高大的椰树,代表西撒哈拉热带雨林。树下的农具表明农业是利比里亚的基础。盾徽上、下各有一条饰带,分别写着“我们因热爱自由而来到这里”及“利比里亚共和国”字样。

国家格言

自由的爱把我们带到这里(英语:The love of liberty brought us here)

首都

蒙罗维亚(Monrovia)是利比里亚首都,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苏拉多角和布什罗德岛上,据守圣保罗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门户,非洲距南美大陆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110万。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5℃,分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年均降水量逾5000毫米,为西非海岸乃至全球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非洲雨都”之称。
温暖的季节,持续时间从1月1日至5月8日,平均每日最高气温高于31°C。在今年(2012年)最热的一天是3月9日,平均高温33°C,低温24°C。
在寒冷的季节,持续时间从7月6日至9月17日,每日平均高温低于28°C。今年(2012年)最冷的一天是1月11日,平均低温23℃,高温32℃。

货币

利比里亚元Liberian Dollar L.$£;Lib.$ LRD 1LRD=100 cents(分)
利比里亚地图

  利比里亚地图

面积

111370平方公里

人口

420万(2012年)。有16个民族,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官方语言为英语。较大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居民40%信奉拜物教,40%信奉基督教,20%信奉伊斯兰教。[1]

主要城市

蒙罗维亚(Monrovia)、布坎南(Buchanan)、哈泊(Harper)、罗伯茨港(Robertsport)、格林威尔(Greenville)、沃茵加马(Voinjama)、山尼克里(Sanniquellie)、绥德鲁(Zwedru)、土布曼堡(Tubmanburg)、卡卡塔(Kakata)、塞斯特斯(Cestos City)、狒狮城(Fish Town)、巴克雷威尔(Barclayville)、加尔恩加(Gbarnga)、博波鲁(Bopolu)。

节日

独立日:7月26日(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
建军节:2月11日
统一日:5月14日

2地理

自然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
热带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约25℃。

政区

除首都蒙罗维亚外,全国分为15个州(County)。其中2个州系2000年后新增。
利比里亚行政区划
州 County
C1984
E1999
面积(km)
首府
博米Bomi
66,420
114,316
1,955
杜伯曼堡 Tubmanburg
Bong
255,783
299,825
8,099
邦加 Gbarnga
巴波卢Gbarpolu
(洛法)
博波卢 Bopolu


大巴萨Grand Bassa
159,648
215,338
8,759
布坎南 Buchanan
大角山Grand Cape Mount
79,322
120,141
5,827
罗伯茨港 Robertsport
大吉德Grand Gedeh
102,810
94,497
17,029
绥德鲁 Zwedru
大克鲁Grand Kru
62,791
39,062

巴克利维尔 Barclayville
洛法Lofa
247,641
351,492
19,360
沃因贾马 Voinjama
马吉比Margibi
151,792
219,417
3,263
卡卡塔 Kakata
马里兰Maryland
69,267
71,977
5,351
哈珀 Harper
蒙特塞拉多 Montserrado
491,078
843,783
2,740
本森维尔 Bensonville
宁巴 Nimba
313,050
338,887
12,043
萨尼科莱 Sanniquellie
里弗塞斯 River Cess
37,849
38,167
4,385
里弗塞斯城 River Cess
吉河 River Gee
(大角山)
菲什敦 Fish Town


锡诺Sinoe
64,147
79,241
10,254
格林维尔 Greenville
利比里亚
2,101,598
2,826,143
99,065
蒙罗维亚 Monrovia

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铁矿砂储量估计为18亿吨,另有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钶、钽、重晶石、蓝晶石等矿藏。森林覆盖面积47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8%,是非洲一大林区,盛产红木等名贵木材。林姆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动植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3历史

普罗维登斯岛-国家圣地

  普罗维登斯岛-国家圣地[2]

9~10世纪,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谷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亚)。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12月,美国兴起废奴运动,把美国黑人送回非洲,普罗维登斯岛就是19世纪初首批美国黑人移民登陆的地方,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自由之城)。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号称非洲第一个共和国。另一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1860年,美国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独立党,并自1869年起执政百余年。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率领17个士兵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并于1985年当选总统。1989年12月,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全国爱国阵线武装攻入利境,利陷入长达7年的内战。1990年8月,利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索耶出任总统。1994年,利成立国务委员会,由主席和数位副主席集体行使总统权力。1996年8月,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斡旋下,利交战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装和举行大选达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举行大选,在武力支持下,泰勒当选总统。2003年8月,迫于内外压力,泰勒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利内战结束。10月,利各派组成以布赖恩特为主席的全国过渡政府。2005年10月利举行总统选举,团结党领袖瑟利夫女士当选。

4政体

泰勒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利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自2
利比里亚卫星地图

  利比里亚卫星地图

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加大对首都蒙罗维亚的攻势。2003年6月,利民联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运动”(简称利民运)与利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停火协议。8月11日,迫于内外压力,泰勒总统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流亡尼日利亚。布拉就任临时总统。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利民联、利民运和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
全国过渡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进和平进程,积极配合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落实“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划”,加紧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安全系统,努力恢复国民经济。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复员工作结束。目前,利政局总体趋于稳定。
瑟利夫总统就任后,致力于推进和平进程,积极寻求外援,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开展恢复重建。2011年11月,瑟利夫再次当选总统。2012年1月16日,瑟宣誓就职。

宪法

1986年实施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根据议会提名任命行政院主席。任期6年,可连任两届。立法权属议会。总统和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实行多党制,国家权力由各党派分享。

议会

国民议会为最高立法机构,分参众两院。参议院共30席,每州2席,参议员任期9年,可连任2届。众议院席次根据选区数确定,本届议会共73席。众议员任期6年,可连任2届。此届参议长由副总统博阿凯兼任,临时参议长为贝宗格·米尔顿·芬德利(Gbehzongar Milton Findley),众议长为亚历克斯·泰勒(Alex Tyler)。

政府

本届政府共设有20个部,现政府主要成员名单如下:外交部长兼内阁
宣誓宫--历任总统就职地

  宣誓宫--历任总统就职地

首席部长奥古斯丁·佩赫·恩加富安(Augustine Kpehe. Ngafuan),财政部长阿马拉·科内(Amara Konneh),司法部长克利斯蒂娜·塔赫(Christiana Tah,女),国防部长布朗尼·萨穆凯(Brownie Samukai),农业部长佛罗伦斯·切诺维斯(Florence Chenoweth,女),总统事务国务部长爱德华·麦克莱恩(Edward McClain),土地、矿业与能源部长帕特里克·森多洛(Patrick Sendolo),交通部长尤金·格纳比(Eugene Nagbe)等。

司法

设最高法院、地方法院和特别军事法庭。各级法官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由一名大法官和四名陪审法官组成。现任首席大法官职位暂缺,代理首席大法官为弗朗西斯·考克普(Francis S. Korkpor)。总检察长由司法部长兼任,现为克利斯蒂娜·塔赫(Christiana Tah,女)。

政党

实行多党制,现有20多个政党,主要有:
(1)团结党(Unity Party):1984年8月成立,执政党。主张尊重公民权利,强调团结与和解;倡导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私营经济;提倡优先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2010年5月,行动党(LAP)和统一党(LUP)正式并入团结党。现任领袖为瑟利夫总统,主席为瓦尼·舍门(Varney Sherman)。
(2)民主变革大会(Congress for Democratic Change):2005年5月成立,是利主要反对党之一。主张实现和平与团结,推行民主和良政;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倡导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支持和援助。现任领袖为乔治·维阿(George Weah),主席乔治·索罗(George Solo )。
(3)自由党(Liberty Party):2005年5月成立,同年6月与“联合民主党”合并。现领袖职位空缺,代理领袖为富兰克林·萨克尔(Franklin O. Siakor),政治领导人为查尔斯·布鲁斯金(Charles Brumskine),主席为伊斯雷尔·阿金三亚(Israel A. Akinsanya)。
其他主要政党还有全国爱国党(National patriotic Party)、和平民主联盟(Alliance for Peace and Democracy)、全国民主进步联盟(National Union for Democratic Progress)等。

政要

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 。1938年生。早年留学美国,
首任总统罗伯特雕像

  首任总统罗伯特雕像

获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1977至1980年,历任利财政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1985年当选参议员,但因反对时任总统多伊而未就职。1997年首次参加总统选举。2003至2005年任利过渡政府“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曾供职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花旗银行等机构。2005年11月当选总统。2011年11月连选连任。2011年10月7日上午9点,与有“和平斗士”之称的利比里亚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也门记者兼妇女权益活动家塔瓦库·卡曼(Tawakkul Karman)三人分享2011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瑟夫·尼乌马·博阿凯(Joseph Nyumah Boakai)。利比里亚联合人民党(The United People’s Party of Liberia)主席。1944年11月30日出生,1983年至1985年任利比里亚农业部长。2006年1月就任利比里亚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2011年连任。

5军事

国防

1908年2月,组建警察和军事部队。1909年3月,创建利比里亚边防部队。1956年根据《国防法》正式建立利武装部队。1982年改称利比里亚国民警卫队。

军力

1989年,总兵力曾达5800人,其中陆军5300人,海军500人(即海岸警卫队)。1990年9月多伊政权垮台后,政府军溃散。内战期间,利有多个武装派别,约计6万名战斗人员。2000年5月利政府开始重组军队。2003年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开始对各派军事力量进行解武工作。2004年11月,解武和复员工作顺利结束。2006年1月,利政府启动武装部队重建计划,美国出资帮助。2009年2月,利新武装部队完成组建。目前,利新军队总人数为2169名。现任武装部队司令阿卜杜勒·拉赫曼(Abdul Rahman)。

6外交

国策

奉行独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外交政策。遵循确保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与尊严,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主张在自由民主基础上实现国际社会的团结,坚定支持非洲一体化进程,主张非洲国家应“以一个声音说话”。现为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和马诺河联盟等组织成员。目前,同140多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中利关系几经反复。利1957年与台湾“建交”。1977年2月,中利建交。1989年10月,利多伊政权与台“复交”,中方随即宣布中止同利的外交关系。1993年8月,中利复交。1997年9月5日,泰勒政权宣布承认“两个中国”;9日,中方中止与利外交关系。2003年10月11日,中国与利过渡政府签署复交联合公报和谅解备忘录,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利保持外交关系期间,中国为利援建了巴里克糖厂、综合体育场、塔佩塔医院、卫生部办公楼、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项目。
中利互利合作始于1981年,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主要方式,项目主要有道路和桥梁建设。近年,中利在铁矿开发等领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武汉钢铁集团、中非发展基金、中利联共同承担了邦州铁矿项目开发。
两国于1979年签订了以现汇支付的贸易协定。根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双边贸易额为36.71亿美元,同比减少26.7%。其中中方出口34.46亿美元,进口2.25亿美元。中国向利主要出口船舶等,进口铁矿砂和原木等初级原材料。
文化、青年、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中利曾于1982年5月签署文化合作协定。2007年,中国艺术团组赴利演出。2008年9月,利文化代表团赴深圳参加“2008非洲文化聚焦”活动。2009年12月,中国武术中心代表团访利。2010年8月,利国家艺术团赴华参加上海世博会利国家馆日活动。
中国自1986年起开始接受利奖学金留学生,至2011年底,中方共接收利奖学金留学生176名。2008年12月,两国就中方向利派遣青年志愿者签署换文。中方在利比里亚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于2008年9月开学。
中国自1984年7月向利派遣医疗队,迄今已派出7批87人次。目前中国在利有9名医务人员。
中利2003年复交后,两国开始军事交往和合作。利两任国防部长分别于2005年3月和2006年9月访华。2009年5月,利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率军事代表团访华。

同美国的关系

两国于1864年建交。利美长期保持着特殊关系。利内战前,美在利投资约4亿美元,并有常驻军事代表团及和平队。2003年,美派军舰进入利海域,迫使泰勒下台。利内战结束后,美倡导组建了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并承诺出资4亿美元帮助利进行和平重建。美政府已把利作为由乱而治国家的典范和“民主样板”,在利主要政府部门都派有美国顾问。2006年1月,美总统夫人劳拉和国务卿赖斯访利并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仪式。2007年起,利成为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惠国,两国并签署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2008年,瑟利夫总统4次赴美。2月,美总统布什对利进行国事访问。10月,美向利恢复派遣和平队。2009年8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利。2010年4月,美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访利。同年,瑟利夫总统4次访美。2011年4月,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汉姆(Carter· F· Ham)将军访利。5月,美助理国务卿威廉·布朗菲尔德(William Brownfield)访利。同月,瑟利夫总统赴美访问,并应邀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主旨讲话。6月,瑟利夫总统再次访美,会见美国务卿克林顿,与美参议员、国会议员举行会谈。2012年1月,美国国务卿克林顿赴利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7月,美国会代表团访利。9月,美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 哈姆(Carter F. Ham)率团访利。2013年1月,瑟利夫总统赴美出席利美“伙伴关系对话会”。2月,美军方代表团访利。同月,美前总统克林顿对利进行私人访问。

同尼日利亚的关系

1957年3月两国建交。尼日利亚作为地区大国在调停利内战、推进利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8月,尼总统奥巴桑乔赴利调停内战,并表示愿为泰勒提供避难。8月11日,泰勒流亡尼日利亚,利内战结束。2004年4月,利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布赖恩特访问尼日利亚。2005年10月,奥巴桑乔总统访利。2005至2006年,瑟利夫总统4次访尼。2007年5月,瑟利夫总统出席尼新任总统亚拉杜瓦的就职典礼。2010年1月,尼外长马杜埃奎访利。2月,瑟利夫总统赴尼首都出席西共体第37次首脑峰会。10月,瑟利夫总统赴尼出席尼国庆活动。12月,瑟利夫总统出席在尼首都举行的西共体特别峰会。2011年1月,瑟利夫总统出席西共体第39次峰会。7月,尼总统乔纳森出席利国庆164周年活动并访利。9月,瑟利夫总统赴尼参加西共体成员国领导人小型峰会。2012年1月,尼派遣一部长级代表团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2012年3月,瑟利夫总统赴尼庆祝尼前总统奥巴桑乔75岁生日。

同加纳的关系

1960年10月两国建交。加纳为利结束内战、实现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90年代,加纳是西共体驻利维和部队的第二大派兵国。2003年,加纳外长率西共体代表团赴利调解内战,并促成利各派最终达成阿克拉和平协定。2007年3月,利总统瑟利夫访问加纳,并出席加纳独立50周年庆典。2010年2月,瑟利夫总统访问加纳。2012年1月,加纳副总统马哈马赴利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8月,瑟利夫总统赴加纳参加米尔斯总统的葬礼。

同邻国的关系

利与塞拉利昂于1973年成立马诺河联盟。1980年几内亚加入该联盟。1986年三国签订《互不侵犯和安全合作条约》。1989年,利内战爆发后,几、塞向利派出维和部队。1999年,利、几、塞三国边境地区爆发武装冲突,利、几相互指责对方支持本国反政府武装,双方关系不睦。2002年,三国元首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会晤,决定重启马诺河联盟。2006年12月,瑟利夫总统访几。2007年4月和7月,瑟利夫总统赴几出席马诺河联盟会议,讨论共同边界安全和难民问题。5月,瑟利夫总统访塞。9月,塞总统科罗马访利。11月,瑟利夫总统赴塞参加科罗马总统就职仪式。2008年5月,马诺河联盟峰会在利举行,吸纳科特迪瓦为正式成员。12月,瑟利夫总统赴塞出席马诺河联盟峰会。同月,瑟利夫总统赴几出席孔戴总统葬礼。2010年1月,瑟利夫总统访问布基纳法索。4月,瑟利夫总统赴几出席马诺河联盟峰会。11月,几内亚过渡政府总理多雷率团访利。12月,瑟利夫总统赴几出席孔戴总统就职仪式。2011年1月,瑟利夫总统访问几内亚。4月,瑟利夫总统赴塞拉利昂出席塞独立50周年庆典。5月,瑟利夫总统赴科特迪瓦出席瓦塔拉总统就职仪式。6月,科特迪瓦总理兼国防部长索罗访利。同月,塞拉利昂、几内亚、科特迪瓦三国总统赴利参加马诺河联盟第20届领导人峰会。2012年1月,几内亚总统孔戴、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以及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均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3月,瑟利夫总统赴科特迪瓦参加西共体首脑特别会议。5月,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访利。6月,瑟利夫总统赴几内亚出席马诺河联盟第21届领导人峰会,赴科特迪瓦出席西共体峰会。7月,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访利。

7经济

体制

农业国,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目前已开发的不足13%,粮食不能自给。天然橡胶、木材和铁矿砂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是利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1989年底至1996年8月内战期间,经济陷于瘫痪。2000年,利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计划,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状况,实行贸易自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同年,议会通过了矿业法,对矿产勘探和开采实行许可证制度。2001年5月,利政府制订了2001-2010年行动纲领,主要目标为实现经济多样化,提高收益,扩大经济自由化程度等。2003年10月,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努力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同时分阶段整顿市场秩序、完善税收体制,积极酝酿修订《投资法》,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力争利用资源优势吸引外资。

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 (GDP) (2011年):11.5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0%
货币:利比里亚元(Liberian Dollar)、美元(US Dollar)为主要流通货币
汇率:1美元=71.5利元
通货膨胀率:7.4%
(资料来源:2012年3月经济季评)

工矿业

全国10%的人口从事矿业和制造业。内战期间由于政局持续动荡,生产受到
支柱产业-橡胶

  支柱产业-橡胶[3]

严重影响,产值急剧下降,近年来有所恢复。2007年制造业总产值约为6070万美元,比2006年增加9.4%;采矿业总产值估计为80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14.3%。2007年联合国解除对利钻石出口制裁后,利钻石生产和出口逐步恢复,当年生产钻石2万克拉,出口创汇近270万美元。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口钻石4.7万克拉和1.8万克拉,出口额分别为989万美元和740万美元。

农牧林业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木薯。曾为大米出口国,但内战后粮食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2009年大米产量为20万吨。橡胶为主要经济作物,其他还有可可、咖啡和油棕榈等。2008年橡胶出口收入约为2.07亿美元。牧业不发达,禽蛋主要靠进口。2004年至2006年,受联合国木材禁运限制,木材生产停止。2006年联合国解除制裁后,生产开始恢复。2009年实现首批木材出口。2009/2010财年中,利政府林业部门估计收入约2300万美元。
近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咖啡
89600
50700
43850
可可
120300
96600
62570
稻米
20.4
21.9
18.7
木薯
40.1
43
44.5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船籍注册
是全球第二大方便旗船籍国,截至2011年底,利籍船只注册数量达3900艘,总吨位达1.2亿吨。船籍注册收入一直是利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交通运输

首都有干线公路连接全国各大行政区。东郊的罗伯茨国际航空港是非洲最大的机场之一。利比里亚的海运业享誉世界,首都有20多条国际海运定期航线与外界相通,蒙罗维亚港系西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港口之一,港区水域面积300公顷,年吞吐量1000余万吨。
铁路:全国只有2条铁路,总长490公里,其中145公里为窄轨铁路。均由各采矿公司经营,用于铁矿砂运输,内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停运。
公路:总长11000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内战期间受损较严重。
水运:海运业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有蒙罗维亚、格林维尔、哈珀、布坎南和罗伯茨港等五个港口,年货运量为20万吨。
空运:2002年国内共有47个机场,其中大型机场2个,首都和各州府间均有直达班机。位于首都的罗伯茨国际机场曾是非洲最大机场之一,1990年毁于内战,1997年12月重新开放。目前有布鲁塞尔航空公司、加纳航空公司等在利经营业务。

财政金融

主要收入来自税收、船籍注册收入、出口税和国营企业利润。2002财政年度政府财政收入7270万美元,支出8010万美元,赤字740万美元。
截至2002年底,外汇储备(不含黄金)330万美元。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木材、天然橡胶、可可豆、咖啡等,进口食品、机械运输设备、制成品、化工产品、原料、饮料、烟草、植物油、燃料等。主要出口国有:南非、美国、西班牙、德国等;主要进口国有:韩国、中国、新加坡、日本等。
近年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出口额
579
869
1044
进口额
5450
4410
4614
差 额
-4871
-3541
-3570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外国资本

内战前有外资10亿美元, 其中美国在利私人投资4.3亿美元,是最大的投资国。其余为德国、瑞士、意大利、荷兰、黎巴嫩、丹麦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私人投资。外资主要投入采矿业、橡胶种植和加工、银行、制造业和商业。内战爆发后,多数外国公司撤离。1997年后,外国投资有所增加。2008年和2009年,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分别为2亿美元和3.78亿美元。

外国援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利接受外国援助总额超过20亿美元,其中,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大国是利主要援助国,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是利主要多边援助机构。
近年来援助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双边援助
44.6
23.8
15.6
美国
36.4
15.9
12.6
荷兰
3.2
2
2.3
法国
0
0.8
1.5
英国
1.1
3.3
1.2
瑞典
3.6
1.4
1.1
芬兰
0.8
0.6
1.9
多边援助
49.4
44
21.3
欧盟
9.8
12.7
8.8
联合国难民
6.1
11.7
5.8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2.6
2
2.1
援款总额
94
67.8
36.9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人民生活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2年人类发展报告》,利比里亚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6个国家中名列第174位。83.8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1年人均寿命约56.8岁,婴幼儿死亡率为11.2%,孕产妇死亡率0.99%。医疗设施在内战中损毁严重,内战后利政府依靠国际援助修复了14所医院、13家医疗中心和230个诊疗所。全国医生不足200人,一半是外国医生。

8文教

教育

2003年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58%。实行小学、中学12年教育制度。小学、初中实行免费教育,但学龄儿童失学率达50%。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学生享受50%补助金。内战前,全国共有中小学1830所,在校学生30万,教师8804人。高等院校有利比里亚大学、卡廷顿学院、AME大学、利基督教学院、联合卫理会大学等。利比里亚大学为公立综合性大学,全国最高学府,1994年有学生3000人,教师268人,现设有3个研究生培训项目和法律、农林、理学、社会科学、商业等学院。

媒体

《调查者报》和《新闻报》为全国最大的两家报纸,发行量各约2000份。此外,还有《分析家报》、《全国新闻报》、《遗产报》、《新利比里亚报》、《利比里亚标准报》、《自由周刊》、《日记报》等10多种报纸杂志,除《新利比里亚报》为官方报纸外,其余均为私人报纸。
利比里亚通讯社是利官方通讯社,每周一至五出版新闻稿。利比里亚广播公司是利官方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于1960年,内战前该公司设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目前只有其所属的ELBC广播电台能够运行。其他较大的广播电台有DC广播电台(私营)、Radio Veriatas(天主教广播电台)、BBC Africa和联利团广播电台。各电台均只能覆盖首都蒙罗维亚地区。“美国之音”于1962年在蒙罗维亚建立美在非洲最大的转播站,向全非洲和中东转播。此外,蒙罗维亚地区目前有三家私营电视台。

体育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就出现了利比里亚代表团的身影,之后因故缺席1968年墨西哥、1976年蒙特利尔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至今仍未有夺牌史。[4]
传奇球星——维阿

  传奇球星——维阿

风俗

利比里亚的房屋种类很多,圆形房屋,八角形、椭圆形房屋或长方形房屋都有。在大城市及行政、商业、交通中心,主要是铁皮房顶的长方形房屋,有的是多层,有的是单层,二层楼房居多。这种房屋一般是砖墙和水泥地。在利比里亚,由于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衣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美国黑人移民后裔大多身穿笔挺的西装,他们尤其喜欢大礼帽、手杖、雪茄等东西,绅士派头十足。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则完全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穿着本民族的服 装,显示出原始的质朴和单纯。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人们的传统食物是木薯粉糊、 小米粥和烤玉米。从几内亚到喀麦隆,包括利比里亚的在内的沿海地带,居民常以“水果” 为食。

禁忌

利比里亚人是热情好客的。人们初次见面,总是要寒暄几句,互相问候,才谈正事。人们常常使用的是握手礼,称呼男性为先生,称呼女性为夫人、女士、小姐。利比里亚的宗教可以 分为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种。利比里亚的所有部族都相信,有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他们各自都向上帝祈祷,但没有特殊的礼拜仪式。基督教对利比里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该国宪法规定利比里亚是基督教共和国。另外,有的家庭还有各自的食物禁忌,是绝对不能破坏这种禁忌的。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如果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