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木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极其巨大的质量,是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是地球的317.89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16倍。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排,木星位列第五。同时,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自转一周只需要9小时50分30秒,所以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扁,赤道鼓的三轴不等椭球体,扁平显著。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星星,仅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在有的时候,木星会比火星稍暗,但有时却要比金星还要亮),因为木星体积巨大,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也强。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其中氢元素含量是84%,氦元素含量是14%,其他仅为2%,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1]
木星表面有一个大红斑,位于木星赤道南部。从东到西最长时有48000千米,最小的时候也有20000多千米;从北到南最长有14000千米,最短时也有11000千米,面积大约453250000平方千米,能容纳三个地球。对于它是什么仍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旋风,这个大红斑是1665年由法国后裔的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每6个地球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经常卷起高达8千米的云塔。它时常改变颜色和形状,但却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
木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它们连同木星一起组成了木星系。它们像一串珍珠似地围绕着主宰它们的天神--木星旋转着。
1610年1月,伽利略发现木星的最亮4颗卫星。由此它们被命名为伽利略卫星。它们环绕在离木星40~190万千米的轨道带上,由内而外依次是伊奥、欧罗巴、嘉里美和卡利斯托,它们分别被简称为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
班得瑞的同名纯音乐,出自专辑《Heaven Blue》(蓝色天际)。
2星体特性
基本参数
- 自转周期: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两极地区的自转周期稍慢一些。
- 直径 :142800 千米(赤道),133800千米(两极)
- 质量 :1.90×10的27次方千克
- 平均密度:1.33g/立方厘米(水是1)
- 核心密度:1600Kg/立方米(水是1000)
- 表面重力加速度:23.12 米每二次方秒。
- 质量(与地球比):317.89倍
- 体积(与地球比):1316倍
- 表层温度:其表面有效温度值为-168℃,而地球观测值为-139℃。
- 半长轴(AU):5.20336301
- 轨道倾角(度):1.30530
- 升交点经度(度):100.55615
- 近日点经度(度):14.75385
- 会合周期(天):398.88
-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13.07
气态行星
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木星的大气层很浓厚,厚度达3000千米,在大气层之下有一层厚达27000公里的液态氢层,再下面是金属氢,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个类似的组成,也是一层浓密的大气层,大气层下有一层厚达26000公里的液态氢层,再下面也是金属氢。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组成中,氢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石质内核
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相当于10-15个地球的质量。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在。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只在40亿帕压强下才存在,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是)。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组成(类似于太阳的内部,不过温度低多了)。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压强下,氢气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使它成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木星的磁场强度大约10高斯,比地球大10倍。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木星还是天空中已知的最强的射电源之一。
最外层主要由普通的氢气与氦气分子组成,它们在内部是液体,而在较外部则气体化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深邃的一层的较高处。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简单气体分子在此处也有一点儿。
云层的三个明显分层中被认为存在着氨冰,铵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来自伽利略号的证明的初步结果表明云层中这些物质极其稀少(一个仪器看来已检测了最外层,另一个同时可能已检测了第二外层)。但这次证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寻常--基于地球的望远镜观察及更多的来自伽利略号轨道飞船的观察提示这次证明所选的区域很可能是木星表面最温暖又是云层最少的地区。
来自伽利略号的大气层数据同样证明那里的水比预计的少得多,那时预计木星大气所包含的氧是太阳的两倍(算上充足的氢来生成水),但实际集中的比太阳要少。另外一个惊人的消息是大气外层的高温和它的密度。[1]
木星向外辐射能量,比起从太阳处收到的来说要多。木星内部很热:内核处可能高达20000℃。该热量的产量是由开尔文-赫尔姆霍兹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压缩)。(木星并不是像太阳那样由核反应产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内部温度不够引起核反应的条件。)这些内部产生的热量可能很大地引发了木星液体层的对流,并引起了我们所见到的云顶的复杂移动过程。土星与海王星在这方面与木星类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则不。
木星与气态行星所能达到的最大直径一致。如果组成又有所增加,它将因重力而被压缩,使得全球半径只稍微增加一点儿。一颗恒星变大只能是因为内部的热源(核能)关系,但木星要变成恒星的话,质量起码要再变大80倍。
表面飓风
木星和其他气态行星表面有高速飓风,风速达每小时400千米,并被限制在狭小的纬度范围内,在接近纬度的风吹的方向又与其相反。这些带中轻微的化学成分与温度变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带,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带被称作区(zones),暗的叫作带(belts)。这些木星上的带子很早就被人们知道了,但带子边界地带的漩涡则由旅行者号飞船第一次发现。伽利略号飞船发回的数据表明表面风速比预料的快得多(大于400英里每小时),并延伸到根所能观察到的一样深的地方,大约向内延伸有数千千米。木星的大气层也被发现相当紊乱,这表明由于它内部的热量使得飓风在大部分急速运动,不像地球只从太阳处获取热量。
色彩的变化与云层的高度有关:最低处为蓝色,跟着是棕色与白色,最高处为红色。我们通过高处云层的洞才能看到低处的云层。
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观察所知晓(这个发现常归功于卡西尼,或是17世纪的Robert Hooke)。大红斑是个长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椭圆,足以容纳两个地球。其他较小一些的斑点也已被看到了数十年了。红外线的观察加上对它自转趋势的推导显示大红斑是一个高压区,那里的云层顶端比周围地区特别高,也特别冷。类似的情况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人类还不清楚为什么这类结构能持续那么长的一段时间。[2]
表面磁场
宇宙飞船发回的考察结果表明,木星有较强的磁场,表面磁场强度达3-14高斯,比地球表面磁场强得多(地球表面磁场强度只有0.3-0.8高斯)。木星磁场和地球的一样,是偶极的,磁轴和自转轴之间有10°8′的倾角。木星的正磁极指的不是北极,而是南极,这与地球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木星磁场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木星磁层。木星磁层的范围大而且结构复杂,在距离木星140万-700万公里之间的巨大空间都是木星的磁层;而地球的磁层只在距地心5~7万公里的范围内。木星的四个大卫星都被木星的磁层所屏蔽,使之免遭太阳风的袭击。地球周围有条称为范艾伦带的辐射带,木星周围也有这样的辐射带。美国的“旅行者1号”还发现木星背向太阳的一面有3万公里长的北极光。1981年初,当“旅行者2号”早已离开木星磁层飞奔土星的途中,曾再次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由此看来,木星磁尾至少拖长到6000万公里,已达到土星的轨道上。[1]
大气层
木星有一层厚而浓密的大气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占80%以上,其次是氦,约占18%,其余还有甲烷、氨、碳、氧和水汽等,总含量不足1%。由于木星有较强的内部能源,致使其赤道与两极温差不大,不超过3℃,因此木星上南北风很小,主要是东西风,最大风速达130~150米/秒。木星大气中充满了稠密活跃的云系。各种颜色的云层像波浪一样在激烈翻腾着。在木星大气中还观测到有闪电和雷暴。由于木星的快速自转,因此能在它的大气中观测到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带纹,其中的亮带是向上运动的区域,暗纹则是较低和较暗的云。
木星表面有红、褐、白等五彩缤纷的条纹图案,可以推测木星大气中的风向是平行于赤道方向,因区域的不同而交互吹著西风及东风,是木星大气的一向明显特征。大气中含有极微的甲烷、乙炔之类的有机成份,而且有打雷现象,生成有机物的机率相当大。
科学家由舒梅克·李维9号彗星撞击后释出的大气成份检测出硫,得知木星大气含有硫的成份。
木星的大红斑位于南纬23°处,东西长4万公里,南北宽1.3万公里。探测器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这个彩色的气旋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大红斑的豔丽红色令人印象深刻,颜色似乎来自红磷。
由于木星离太阳平均距离为7.78亿公里,因此木星的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温度低得多。从木星接受太阳辐射计算,其表面有效温度值为-168℃,而地球观测值为-139℃,“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的探测值为-148℃,仍比计算值高,这也说明木星有内部热源。
“先驱者号”探测器对木星考察的结果表明,木星没有固体表面,木星是一个流体行星。主要是氢和氦。木星的内部分为木星核和木星幔两层,木星核位于木星中心,主要由铁和硅构成,是固体核,温度达3万K。木星幔位于木星核外,以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的厚层,其厚度约为7万公里。木幔外就是木星大气,再向外延伸1000公里,就到云顶。[1]
大红斑
大红斑是位于赤道南侧、长达2万多公里、宽约1.1万公里的一个红色卵形区域。从17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对它进行时断时续的观测,1879年以后,开始对它进行连连续的记录,并发现它在1879~1882年,1893~1894年,1903~1907年,1911~1914年,1919~1920年,1926~1927年,特别是在1936~1937年,1961~1968年,以及1973~1974年这些年代中,变得显眼和色彩艳丽。在其他时间,显得暗淡,只略微带红,有时只有红斑的轮廓。
大红斑是个什么结构?为什么是红色的?如何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要了解这些问题,仅凭地面观测实在是无能为力的。
按照科学家雷蒙·哈依德的理论,大红斑是位于其下面的某种像山一类的永久特征所造成的大气扰动。但是“先驱者”发现木星表面是流体,完全排除了木星外层具有固态结构表面的可能性,上述理论也就是自然被抛弃了。
“旅行者1号”发回的照片使人清晰地看到,大红斑宛如一个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巨大漩涡,其浩瀚宽阔足以容纳好几个地球。从照片上还可以分辨出一些环状结构。仔细研究后,科学家们认为,在木星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大红斑是耸立于高空、嵌在云层中的强大旋风,或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所形成的。
在木星上,类似大红斑的特征还有一些。譬如,在大红斑的偏南处,有3个白色卵形结构,它们首次出现于1938年。另外,1972年,地面观测发现木星的北半球上出现一个小红斑,18个月以后“先驱者10号”到达木星时,发现其形状和大小几乎同大红斑相似。再过一年,“先驱者 11号”经过木星时,这个红斑竟踪迹皆无,看来这个红斑只存在了两年左右。
木星上的斑状结构一般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气流从中心缓慢地涌出,然后在边缘沉降,遂形成椭圆形状。它们相当于地球上的风暴,不过规模要大得多,持续时间也长得多。
木星云的绚丽多彩,证明木星大气有着十分活跃的化学反应。在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木星大气明暗交错的云带图形。从南极区到北极区依稀可辨17个云区或云带。它们的颜色、亮度均不相同,也许是氨晶体所组成;褐色云带的云层要深些,温度稍高,因而大气向下流动;蓝色部分则显然是顶端云层中的宽洞,通过这些空隙,方可看到晴朗的天空。蓝云的温度最高,红云的温度最低。据判断,大红斑是一个很冷的结构。令人不解的是,如果按平衡状态而言,所有的云彩都应该是白色的,只有当化学平衡被破坏后,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那么,是什么破坏了化学平衡呢?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荷电粒子、高能光子、闪电,或是沿垂直方向穿过不同温度区域的快速物质运动。
大红斑的橙红色一直使人困惑不解。有人认为是大红斑中上升气流形成的云中放电现象。为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名叫波南贝罗麦的博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只长颈瓶中放上木星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甲烷、氨、氢等,对这些气体施加电火花作用,结果发现原先无色的气体变成云状物,一种淡红色的物质沉淀在瓶壁上。这个实验为人们解开大红斑颜色之谜似乎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相当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磷化物可以说明大红斑的颜色。
自从卡西尼发现大红斑以来,到今天已有300多年了,它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呢?有人认为木星的大气又密又厚是大红斑长寿的主要原因,但这只是一种猜测。
大红斑和木星上其他卵形结构的长寿,主要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些斑状结构必须是稳定的,不然它们只能存在几天;另一个就是能源问题,一个稳定涡流如果没有能源维持,很快就会下沉。
木星大红斑每小时时速可达400千米,而地球上的龙卷风最高时速连它的3/4都达不到,而且持续时间与木星大红斑大小都比地球龙卷风长和大。至于这是为什么至今仍是个迷。[1]
木星环
随着行星际空间探测器的发射,不断揭示出太阳系天体中许多前所未知的事实,木星环的发现就是其中的一个。早在1974年“先锋11号”探测器访问木星时,就曾在离木星约13万公里处观测到高能带电粒子的吸收特征。两年后有人提出这一现象可用木星存在尘埃环来说明。可惜当时无人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以推测这一假设环的物理性质。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空间探测器。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旅行者1号”穿过木星赤道面,这时它所携带的窄角照相机在离木星120万公里的地方拍到了亮度十分暗弱的木星环的照片。同年7月,后其到达的“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有关木星环的更多的信息。
根据对空间飞船所拍得照片的研究,现已知道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环的厚度不超过30公里。亮环离木星中心约13万公里,宽6000公里。暗环在亮环的内侧,宽可达5万公里,其内边缘几乎同木星大气层相接。亮环的不透明度很低,其环粒只能截收通过阳光的万分之一左右。靠近亮环的外缘有一宽约700公里的亮带,它比环的其余部分约亮10%,暗环的亮度只及亮度环的几分之一。晕的延伸范围可达环面上下各1万公里,它在暗环两旁延伸到最远点,外边界则比亮环略远。据推算,环粒的大小约为2微米,真可算是微粒。这种微米量级的微粒因辐射压力、微陨星撞击等原因寿命大大短于太阳系寿命。为了证实木星环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这一说法,人们提出了维持这种小尘埃粒子数量的动态稳定的几种可能的环粒补充源。
距离是指从木星中心到光环内侧边缘
光环
| 距离
(千米)
| 宽度
(千米)
| 质量
(千克)
|
Halo
| 100000
| 22800
| ?
|
Main
| 122800
| 6400
| le13
|
Gossamer
| 129200
| 850000
| ?
|
过去有人猜测,在木星附近有一个尘埃层或环,但一直未能证实。1979年3月,“旅行者1号”考察木星时,拍摄到木星环的照片,不久,“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木星环的更多情况,终于证实木星也有光环。木星光环的形状像个薄圆盘,其厚度约为30公里,宽度约为9400公里,离木星12.8万公里。光环分为内环和外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几乎与木星大气层相接。光环的光谱型为G型,光环也环绕着木星公转,7小时转一圈。木星光环是由许多黑色碎石块构成的,石块直径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由于黑石块不反射太阳光,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未被我们发现。
木星环较土星为暗(反照率为0.05)。它们由许多粒状的岩石质材料组成。
木星的两极有极光,这似乎是从木卫一上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沿着木星的引力线进入木星大气而形成的。木星有光环。光环系统是太阳系巨行星的一个共同特征,主要由黑色碎石块和雪团等物质组成。木星的光环很难观测到,它没有土星那么显著壮观,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环约有9400公里宽,但厚度不到30公里,光环绕木星旋转一周需要大约7小时。
木星有一个同土星般的环,不过又小又微弱。(右图)它们的发现纯属意料之外,只是由于两个旅行者1号的科学家一再坚持航行10亿千米后,应该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环存在。其他人都认为发现光环的可能性为零,但事实上它们是存在的。这两个科学家想出的真是一条妙计啊。它们后来被地面上的望远镜拍了照。
1979年3月,“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穿越木星赤道平面时,在离地球6亿千米处发回大量的珍贵照片。出乎人们所料,发现木星和土星一样也拥有光环。4个月后,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临木星证实了这个结论。
木星光环和土星光环有很大不同。木星光环是弥散透明的,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亮环在暗环的外边,晕为一层极薄的尘云,将亮环和暗环整个包围起来。木星环是由大量的尘埃和黑色的碎石组成,不反光,肉眼无法看到,以周期为7小时左右的速度围绕木星旋转。暗淡单薄的木星环套在庞大的木星身躯上,发现它确实是极不容易的。
木星的带纹
木星在众行星中有着突出的特点:质量大、体积大。它的质量是太阳系中其它8颗行星加在一起的二倍半,相当于地球的1316倍。如果把地球和木星放在一起,就如同芝麻和西瓜之比一样悬殊。
木星虽然巨大无比,但它的自转速度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如此快速的自转周期在木星表面造成了极其复杂的花纹图案,促使气流与赤道平行,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两极相对扁平,赤道隆起,并出现与赤道平行的云带。木星的云带可分为好几层,云带的颜色和温度不同,有明暗带的区分。亮区的云层由氨冰组成,颜色鲜明,叫做带;暗区的云层由氨化物组成,叫做带纹。氨化物有各种颜色:白色、橙色、褐色,但大部分是红棕色。
大红斑
木星是太阳系星之冠,它的直径达14.28万千米,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从地球上看木星,总放射着金色的光芒。表面有许多连绵不断而明亮的条纹,以及奇妙的大红斑点。
地球人观测位于木星南半球的大红斑,已经有300多年了。大红斑差不多有两个地球那么大。
大红斑是反时针旋转的高度压云形成的巨大旋涡。它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云下层的磷化氢被搬运到上空,受到太阳紫外线照射而转化为磷的缘故。大红斑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
为解开木星之谜,美国于1989年10月18日发射了“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开始了对木星的专门探索。“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对科学界意义重大,因为科学家认为,了解木星有助于揭开行星系统的起源之谜,找到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模型。
1994年7月22日,“伽利略”到达距木星一亿多公里的地方,观测到了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碎片与木星相撞的壮观景象,并发回了第一张相撞的图像。它还捕捉到最后一块彗星碎片撞击木星的情景。这在当时轰动了全球。
1998年10月,“伽利略”发现木星的两颗卫星上存在海洋,因而很可能有生命。
3卫星家族
截止2012年2月,已发现木星有66颗卫星[3]。由于伽利略卫星产生的引潮力,木星运动正逐渐地变缓。同样,相同的引潮力也改变了卫星的轨道,使它们慢慢地逐渐远离木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由引潮力影响而使公转共动关系固定为1:2:4,并共同变化。木卫四也是这其中一个部分。在未来的数亿年里,木卫四也将被锁定,以木卫三的两倍公转周期,木卫一的八倍来运行。木星的卫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触过的人来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卫星
| 距离
(千米)
| 半径
(千米)
| 质量
(千克)
| 发现者
| 发现日期
|
128000
| 20
| 9.56e16
| Synnott
| 1979
| |
129000
| 10
| 1.91e16
| Jewitt
| 1979
| |
181000
| 98
| 7.17e18
| Barnard
| 1892
| |
222000
| 50
| 7.77e17
| Synnott
| 1979
| |
422000
| 1815
| 8.94e22
| 1610
| ||
671000
| 1569
| 4.80e22
| 1610
| ||
1070000
| 2631
| 1.48e23
| 1610
| ||
1883000
| 2400
| 1.08e23
| 1610
| ||
11094000
| 8
| 5.68e15
| Kowal
| 1974
| |
11480000
| 93
| 9.56e18
| Perrine
| 1904
| |
11720000
| 18
| 7.77e16
| Nicholson
| 1938
| |
11737000
| 38
| 7.77e17
| Perrine
| 1905
| |
21200000
| 15
| 3.82e16
| Nicholson
| 1951
| |
22600000
| 20
| 9.56e16
| Nicholson
| 1938
| |
23500000
| 25
| 1.91e17
| Melotte
| 1908
| |
23700000
| 18
| 7.77e16
| Nicholson
| 1914
|
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于1610年由伽利略发现,称为伽利略卫星。1892年巴纳德用望远镜发现了木卫五,其他卫星都是1904年以后用照相方法陆续发现的。“旅行者号”飞船于1979年发现了木卫十四,1980年又先后发现木卫十五和木卫十六。除四个伽利略卫星外,其余的卫星半径多是几公里到20公里的大石头。木卫三较大,其半径为2631公里。
木卫可分为三群:最靠近木星的一群——木卫十六、木卫十四、木卫五、木卫十五和四颗伽利略卫星等8颗,轨道偏心率都小于0.01,顺行,属于规则卫星;其余均属不规则卫星。离木星稍远的一群卫星——木卫十三、木卫六、木卫十及木卫七,偏心离为0.11-0.21,顺行。离木星最远的一群——木卫十二、木卫十一、木卫八及木卫九,偏心率0.17-0.38、逆行。
木星的四个伽利略卫星和木卫五的轨道几乎在木星的赤道面上。
木卫一
木卫一(伊奥)(Io),是16颗卫星中最著名的一颗,离木星很近,平均距离约42万千米。它的体积并不是很大,直径约3630千米,密度和大小有些类似月球,呈球状,整个表面光滑而干燥,有开阔的平原、起伏的山脉和长数千千米、宽百余千米的大峡谷,还有许多火山盆地。它的颜色特别的鲜红,比火星还红,可能是太阳系中最红的天体,上空由稀薄的二氧化硫大气及钠云所包围,并有很频繁的火山活动。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木卫一的表面共发现了9座火山,火山的喷发高度为70-300千米,喷发速度平均每秒1000米,比地球火山爆发大。这些火山不断地喷出由二氧化硫组成的烟,降落在木卫一的表面,木卫一表面温度是-150度左右,而火山周围大约17度。这些烟是木星磁层中许多粒子的主要来源,也就是木星磁层中辐射带最强的部分。木卫一是迄今在太阳系中所观测到的火山活动最为频繁和激烈的天体,也是航天探测器在地外观测到的第一个有火山活动的天体,木卫一的火山活动剧烈是因为后方的木卫二与前方的木星对木卫一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很强,前拉后扯使木卫一内部的物质不断的翻搅,就像一个要被扯破的汤圆一样。
木卫二
木卫二(Europa),是一颗体积比月球略小,但密度和月球差不多,表面非常光滑,被大量的冰覆盖着,好像是一个冰与奶油巧克力混合而成的大球体。它的直径3138千米,所以从望远镜中看是一颗显得非常明亮的天体。木卫二的另一特征是冰面上布满了许多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明暗条纹,很可能是冰层的裂缝。在木卫二的表面覆盖一层50千米厚的冰层,冰层下有一层厚度97千米的海洋,也许这就是木卫二的表面如此光滑,反照率又这么高的原因。木卫二是太阳系储水量最大的天体。
木卫三
木卫三(Ganymede),是木星最大的一颗卫星,直径5262千米,水星的直径为4878千米,它的体积比水星大,但是质量远不能比。它是表面呈黄色,可分为盖满冰层的明亮区和冰上堆积着岩质灰尘的黑暗区,并有几处横向错开的断层、线状地形、互相平形的山脊与深沟。这些线状地形互相重叠,显示它们形成的年代不同。因此,天文学家推断,木卫三可能曾经发生过类似地球的板块活动。
木卫四
木卫四(Callisto),直径4800千米,比水星小78千米,它的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最明显的特征是一个像牛眼似的白色核心,外面被一层圆环包围着,类似同心圆盆地,直径达600~1500千米。木卫四除了坑洞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特殊的地形,因而推断它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卫星表面,在如今还有内部活动。
木卫五
木卫五(Amalthea)是天文学家巴纳德于1892年在木卫一的轨道内发现的,形状呈卵形,平均宽度98公里。“旅行者1号”发现它为浅灰色,上有一个长约130公里、宽200~220公里的微红区域。木星光环正位于木卫五的轨道里。
发现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体(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有时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类所知晓。根据伽利略1610年对木星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现常被称作伽利略卫星)的观察,它们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运转的第一个发现,也是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由于伽利略直言不讳地支持哥白尼的理论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并被强迫放弃自己的信仰,关在监狱中度过了余生。 [4]
地面观测
一般小型的双筒望远镜可以看到木星以及身旁的四大卫星,因为他的光度十分明亮,所以即使是在大都市中也可以在夜空中找到他的位置。在小型天文望远镜中,可以看到木星 较清晰的结构如大红斑以及与四大卫星,且卫星与木星的相对位置会随时间而改变,就像一个"小太阳系"一样,十分有趣。
人造卫星怎样通过木星引力场加速?如果以木星为参照系,你说的没错,人造卫星飞临木星时的速度和它离开木星的速度是相等的(在距木星同样距离的时刻,例如10万公里),因为离木星的距离没有变,引力势能没有变,根据能量守恒的原则,卫星与木星相对运动速度所具有的动能不会变,所以相对于木星的运动速度数值也不会变(但速度方向会变),但我们所说的加速不是以木星为参照系的,而是以太阳。木星本身是绕太阳运动的,卫星要想获得加速,必须以与木星运动轨道的有一定角度的方向接近木星,并尽量以木星运动同方向的角度(沿轨道切线方向)离开木星。这样一来,相对于木星,卫星进入木星引力场和离开后的速度是相等的,但相对于太阳系,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了。
4星体探测
先驱者号
美国宇航局于1972年3月发射了“先驱者”10号探测器,这是第一个探测木星的使者,它穿越危险的小行星带和木星周围的强辐射区,经过一年零九个月,行程10亿千米,于1973年10月飞临木星,探测到木星规模宏大的磁层,研究了木星大气传回了三百多幅木星图形。
1973年4月美国有发射了“先驱者”11号探测器,1974年12月5日到达木星。它离木星表面距离最短是只有4.6万千米,比“先驱者”10号更近。送回了有关木星磁场、辐射带、中立、温度、大气结构等情况,并观测到了木星南极地带。
旅行者号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1号探测器,这两个姊妹探测器沿着两条不同的轨道飞行。担负探测太阳系外围行星的任务。发射一百天后,旅行者1号超过旅行者2号,并先期到达木星考察。1979年3月5日,旅行者1号在距木星27.5万公里处与木星会合,拍摄了木星及其卫星的几千张照片并传回地球。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发现木星周围也有一个光环,还探测到木星的卫星上有火山爆发活动。旅行者2号于1979年7月9日到达木星附近,从木星及其卫星中间穿过,在距木星72万公里处拍摄了几千张照片。
伽利略号
“伽利略”号探测器于1989年升空,1995年12月抵达环木星轨道。它旅行了28亿英里,它的终结日期比原来预计的晚了六年。伽利略号绕木星飞行了34圈,获得了有关木星大气层的第一手探测资料,在1995年将一个探测器放到了木星上。它发现在木星的卫星欧罗巴(Europa)、Ganymede、Callisto的地下有咸水,还发现木星卫星Io上有剧烈的火山爆发。
“伽利略”号探测器在2003年年9月21日坠毁于木星,以此结束其近14年的太空探索生涯。这将是美国宇航局自1999年以来首次控制探测器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坠毁。
朱诺号
美国宇航局2008年11月宣布,已将木星定为下一个探索天空的远大目标,NASA将在2011年8月发射一个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展开对木星的深入探测,该探测器首先绕地球运行至2013年,利用地球引力将“朱诺”弹射到外太阳系;预计在2016年中期到达木星轨道。此后,“朱诺”每年大约绕木星运转32圈,探测木星内部的结构情况;测定木星大气成分;研究木星大气对流情况以及探讨木星磁场起源和磁层,通过它的探测,科学家希望了解木星这颗巨行星的形成、演化和本体内部结构以及木星卫星等。全部任务计划于2017年10月结束。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宇航局的一颗卫星已经在27日于卡纳维拉尔角的空军基地装载到了阿特拉斯5号火箭上,准备于下周发射完成一项史无前例的木星中心探测计划。这枚探测器叫做“朱诺”号,预计用一年时间在木星的辐射带内环绕,比此前任何一个空轨道空间器都要靠近木星。这次环行是为了知道这个巨大的行星有多少水,什么引发了其如此强大的磁场以及在其浓厚炙热的空气下有没有一个固体内核。
科学家们相信木星是太阳形成后第一个诞生的行星,尽管其确切是如何形成的并不知道。其中一个关键的缺失数据就是在这个巨大的比地球绕太阳旋转距离远5倍的行星里面有多少水。木星像太阳一样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还有少量的其他物质,比如氧。科学家们相信氧和氢在一起结合成了水,水可以由此次“朱诺”号携带的八个工具之一的微波蜂鸣器检测。
木星的水含量与它在哪里以及如何形成的有着密切关系。一些迹象表明木星是在太阳系内较冷的下方区域形成再一点点向内部靠近的,而其他的电脑模型显示木星就在它所在的位置通过不断聚集古老的冰冷雪球而形成。
尽管木星不断变大,但最终以两倍于其他星球之和的团块形成。使得它有巨大引力能够把几乎所有其原始的构造材料都吸聚在身旁。
Bolton说:“如果我们想回到过去了解我们从哪来星球如何形成的我们就要去了解它。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吸引我们。”她说这些探索都会帮助美国宇航局。
朱诺号的木星之旅将会持续5年。2016年7月到达后朱诺号将会只身进入木星与其内部辐射带边缘之间狭窄的地带。这一太阳能动力的探测器将花费一年的时间在木星两极点处的轨道环绕,离它云层最顶端仅有3100英米。
此前仅有美国宇航局的上一个木星空间探测器,由伽利略号发射的大气层探测器进入到过离云层更近的地方。那一空间探测器仅能在木星巨大压力和高热的情况下保留数据58秒。
朱诺号的电子内核被保护在一个钛做的拱顶内,但是它最终也会在一年后投入到木星严酷的辐射环境内。朱诺号的最后一个行动将会是潜入木星的大气层,避免任何污染木星有生命迹象的卫星的可能。
相关研究
众所周知,太阳之所以不断放射出大量的光和热,是因为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球,本身已具备了无法比拟的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温度已达到了28万K,具备了进行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至于热核反应所需的高压条件,就木星的收缩速度和对太阳放出的能量及携能粒子的吸积特性来看,木星在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中心压可达到最初核反应时所需的压力水平。
一旦木星上爆发了大规模的热核反应,以千奇百怪的旋涡形式运动的木星大气层将充当释放核热能的“发射器”。所以,有些科学家猜测,再经过几十亿年之后,木星将会改变它的身份,从一颗行星变成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
木星和太阳的成分十分相似,但是却没有像太阳那样燃烧起来,是因为它的质量太小。木星要成为像太阳那样的恒星,需要将质量增加到现在的100倍才行,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只有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7%,才能进行聚变反应,发出光和热。
吞噬作用
木星的引力很大,吸走了很多的彗星。如果没有木星的话,我们生活的地球很早就已经被彗星撞击了。人类也在很久以前就灭绝了。
木星吞过很大的行星
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然而根据宇宙飞船的测量结果,这个庞然大物却有一个非常小的内核,只有地球内核的10倍重。
科学家认为,木星曾与一个相当于地球10倍大的星体碰撞,它的内核中的金属等重元素物质在剧烈的撞击中汽化,与大气中的氢气和氦气混合在一起,这也是木星大气层密度较大的原因。而那颗本可以成长为大型行星的星体则在这场碰撞中被木星吞噬殆尽。
这个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各个行星之间曾经展开残酷而激烈的“生存竞争”。当时的太阳系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场,小行星之间不断发生碰撞结合,产生的较大行星则继续吞噬其它小行星。
事实上我们的地球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的,两颗体积相当于火星和金星的星体撞击在一起,形成早期的地球和月球,当时地球的温度达到7000摄氏度,岩石和金属都被熔化。
成为恒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一颗行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质量也大得惊人,大约是其他几颗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而且木星还有66颗卫星。因此,木星素来有太阳系“老大哥”的称号。 然而,这位“老大哥”个子虽大,却非常软弱无力,其平均密度还不及地球平均密度的1/4,平均每立方厘米的物质仅重1.33克,只比地球上的水稍重一点点。这无异于是在告诉我们,木星是颗液态的星球。实际上,木星也的确没有地球陆地那样的固体表面。其表面是液态氢形成的“海洋”。因此,人类如果能够登陆木星,那么他们在木星上是站不住脚的,他们只能像鱼儿一样游动着前进,或者可以把宇宙飞船建成水中的船舶一样,然后手握着船桨在木星上荡漾。 木星上的氢气之所以会变成液态的形式,那是由于木星自身重量和体积太大的缘故。 木星是颗特殊的行星,这不仅因为它个大且沉的缘故,还因为它具备了恒星的某些特征。首先,木星表面的温度为-148℃,而根据木星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计算,木星表面的温度应该只有-168℃才对,那么中间20℃的温差怎样解释呢? 不仅如此,我国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几千年来,太阳系的亮度正在呈现减弱的趋势,而木星却相反,它的亮度每年竟然会增加2%,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难道木星内部存在热源? 如果木星内部存在热源的话,那么木星在吸收且反射太阳能量的同时自身还要向外辐射热量。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木星释放的能量是它从太阳那里所获得能量的两倍,这就说明其中的能量有一半来自于木星内部,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释木星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状况。行星是无法自己发光发热的,那么发光发热的木星又怎么会归属于行星呢?所以很多科学家认为,木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星,他们相信,未来的木星将会演变成真正的恒星。 木星是由液态氢和一些氦气所构成,它同太阳有着类似的大气成分。虽然木星目前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只及太阳的1/1000,但科学家们指出,木星凭借自身巨大的引力,它正在吸收大量的星际气体和尘埃。木星的质量必将朝着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而一旦木星质量比现在再大十几倍,它内部的物质就会发生热核反应。况且,木星还在不断吸收太阳的热量,长此以往,木星的能量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热且亮。这样,30亿年后,当太阳临近它的暮年之时,木星就能一跃成为恒星,从而取代太阳的地位。最终木星会像太阳那样“木”光普照大地。 (注:木星成为恒星目前只是个假象,未得到证实,而且就算能成为一颗主序星【极可能是褐矮星】,也必定困难重重,因为内部温度很难超过形成恒星的基本温度1000C°,况且太阳从爆炸中变成“行星状星云”有80%可能直接剥离木星大气。)
被撞事件
- 1994年被撞
1993年3月24日,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苏梅克和卡罗琳·苏梅克以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列维,利用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的46厘米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彗星,遂以他们的姓氏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这颗彗星被发现一年零两个多月后,于1994年7月16日至22日,断裂成21个碎块,其中最大的一块宽约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连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
根据对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运行轨道进行的计算,这颗彗星曾于1992年7月8日运行到距木星表面仅4万公里的位置。由于受木星引力的影响,彗核断裂成21个可反光的碎块,远远望去像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悬挂在茫茫宇宙中。
天文学家们推测,这颗彗星环绕木星运行大概已有一个多世纪了,由于它距离地球太遥远、亮度太暗淡而久久未被发现。据当时推测,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由数十亿颗彗星构成的彗星带,由于过往星体产生的引力摄动的原因,不时有一些彗星脱离彗星带而进入太阳系。有的彗星像匆匆过客,只是从太阳系掠过,然后再回到外层空间,有的彗星则像哈雷彗星一样被吸进太阳系轨道作周期性运行。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被木星轨道捉住的一个“不速之客”。
这次彗木相撞的撞击点正好在相对于地球的背面阴暗处,人们在地球上无法直接观察到撞击的情况。但是木星周围有16颗卫星和两道暗淡的光环,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撞击对木星的卫星和光环产生的反光效应。此外,木星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6分钟,众多的撞击点可以随着木星的快速自转运行到面对地球的位置,使人类每隔20分钟左右就能观察到撞击后出现的蘑菇状烟云和其他效应。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第一块含有岩石和冰块碎片于格林尼治时间7月16日20时15分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落入木星大气层,释放出相当于6亿吨TNT炸药的能量。撞击后产生的多个火球绵延近2000公里,发出强光,是人类有史以来见过最强烈的光,瞬间温度3万度。科学家们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木星表面升腾起宽阔的尘云,高温气体直冲至2000公里的高度,并在木星上留下了如地球大小的撞击痕迹。在彗木相撞前的一段时间里,木星发出的强电磁波比平时强9倍,撞击时溅落点温度瞬间上升到3万摄氏度。
- 2009年被撞
7月21日,据国外媒体报道,澳大利亚一位业余天文爱好者安东尼·卫斯理,在当地时间20日凌晨1点利用自家后院的14.5英寸反射式望远镜发现木星被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在木星表面留下地球般大小的撞击痕迹。安东尼·卫斯理介绍说,他起初曾认为该斑点是木星的一颗卫星,但随后的进一步观测表明,其运动轨迹与任何一颗已知的木星卫星的均不相同。除此之外,这一斑点所处的位置和形状也显示,不可能是某颗木星卫星投下的阴影,故推断为是一次撞击事件。这个撞击木星的星体本身直径可能仅有80至160千米左右,当时该星体撞向木星的速度可能为50-100千米/每秒。此次撞击事件应该发生在两天以内。人们仍然可以在未来几天观察到撞击发生以后木星的变化。
几小时以内,卫斯理发布的照片就遍布科学网站。这一发现在空间观察领域掀起轩然大波。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在20日晚上9点证实了卫斯理的发现,并于21日证实,木星在过去相当短一段时间内再次遭遇其他星体撞击,使木星南极附近落下黑色疤斑,撞击处上空的木星大气层出现一个地球大小的空洞。据报道,美国航天局仍在继续追踪观测木星,以获取更多信息,包括证实撞击物究竟是彗星还是其他物质。由于此次相撞的时间很可能与15年前的彗木相撞重合,科学家还希望研究其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5相关文化
木星在星盘中属于“非个人行星”,它是神话体系中的主神“宙斯”,大约十二年绕行黄道宫一周,每一年行一宫。木星是颗女性的、阴性的星,代表健康、休闲时光、大型企业、高等心智、乐观、身高、生长、道德、繁荣与放纵。它的本质是阳性的、温暖的,但带有一些潮湿。其性质是两性的,即干燥又潮湿。表示仁爱与保护的驱力。在人物方面则代表男性的、中青年期的。
木星的图腾符号
象征是扩张翅膀的老鹰,或表示宙斯神希腊名字Zeus的第一个字母。火星的外围就是木星,属于木星的字诀是“扩张”。
影响范围:
个人的直觉、理解的事物、思想和意识发展的保护者,成功、荣耀、长途旅行、法律事件、监护、天父身份、友谊、尊严、保护、宗教溯源。易变的木星,支配着高等教育、哲学推理、抱负、理想、梦想。木星在星盘中的宫位,是你好运和机会的所在,和能安度休闲时光的领域。
木星对身体也有相对感应的部位,如动脉血液循环、肝脏、臀部、大腿、足部、右耳、上前额、肝、脂肪的组织、胰脏。所代表的疾病如血液毛病、肝脏的麻烦、牙齿的困扰、肋膜炎、脂肪的变质、糖尿病、中风、高血压、心脏的疾病。
木星正面的特征有:仁心的、有礼的、愉快的、受欢迎的、行政的、坚忍的、聪明的、公正的、有同情心的、敬畏上帝的。
而负面的特征如:挥霍无度的、浪费的、自大的、狂热的、自我放纵的、伪善的、无决断力的、懒惰的。
古代,木星称为岁星,是因为古人在历法上曾采用过“岁星纪年”。
为什么岁星可以纪年呢?原来,木星在黄道上运行,一年一个星座,去年在天蝎座,今年在蛇夫座,明年在人马座。十二年,木星走遍黄道十二个星座。天上有黄道十二星座,天下有十二地支,属相有十二生肖,这三个“十二”都可一一对应。你属于什么星座、什么干支、什么生肖,都可在“岁星纪年”中找到答案。因此,“岁星纪年”曾在人类历法史上占有一席位置。
但随着天文观测越来越精确,天文学家指出,木星绕日公转周期不是整整十二年,而是十一点八六二年,时间一久,历法与实际天象就不相符,后来“岁星纪年”就被其它历法取代了。
历史记载
《史记·天官书》
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义失者,罚出岁星。岁星赢缩,以其舍命国。所在国不可伐,可以罚人。其趋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缩。赢,其国有兵不复;缩,其国有忧,将亡,国倾败。其所在,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义致天下。
以摄提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色苍苍有光。其失次,有应见柳。岁早,水;晚,旱。
岁星出,东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逆行八度,百日,复东行。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出常东方,以晨;入于西方,用昏。
单阏岁:岁阴在卯,星居子。以二月与婺女、虚、危晨出,曰降入。大有光。其失次,有应见张。其岁大水。
执徐岁:岁阴在辰,星居亥。以三月与营室、东壁晨出,曰青章。青青甚章。其失次;有应见轸。岁早,旱;晚,水。
大荒骆岁:岁阴在巳,星居戌。以四月与奎、娄晨出,曰跰踵。熊熊赤色,有光。其失次,有应见亢。
敦牂岁:岁阴在午,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炎炎有光。偃兵;唯利公王,不利治兵。其失次,有应见房。岁早,旱;晚,水。
叶洽岁:岁阴在未,星居申。以六月与觜觿、参晨出,曰长列。昭昭有光。利行兵。其失次,有应见箕。
涒滩岁:岁阴在申,星居未。以七月与东井、舆鬼晨出,曰大音。昭昭白。其失次,有应见牵牛。
作鄂岁:岁阴在酉,星居午。以八月与柳、七星、张晨出,曰长王。作作有芒。国其昌,熟谷。其失次,有应见危。有旱而昌,有女丧,民疾。
阉茂岁:岁阴在戌,星居巳。以九月与翼、轸晨出,曰天睢。白色大明。其失次,有应见东壁。岁水,女丧。
大渊献岁:岁阴在亥,星居辰。以十月与角、亢晨出,曰大章。苍苍然,星若跃而阴出旦,是谓“正平”。起师旅,其率必武;其国有德,将有四海。其失次,有应见娄。
困敦岁:岁阴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房、心晨出,曰天泉。玄色甚明。江池其昌,不利起兵。其失次,有应昴。
赤奋若岁:岁阴在丑,星居寅,以十二月与尾、箕晨出,曰天皓。黫然黑色甚明。其失次,有应见参。
当居不居,居之又左右摇,未当去去之,与他星会,其国凶。所居久,国有德厚。其角动,乍小乍大,若色数变,人主有忧。
其失次舍以下,进而东北,三月生天棓,长四丈,末兑,进而东南,三月生彗星,长二丈,类彗。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欃,长四丈,末兑。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兑。谨视其所见之国,不可举事用兵。其出如浮如沈,其国有土功;如沈如浮,其野亡。星色赤黄而沈,所居野大穰。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忧。岁星入月,其野有逐相;与太白斗,其野有破军。
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
相与营室晨出东方 ·秦始皇帝元 三 五 七 九 二
与东辟晨出东方 二 四 六 八 十 三
与娄晨出东方 三 五 七 九 一 四
与毕晨出东方 四 六 八 卅 二 五
与东井晨出东方 五 七 九 ·汉元 ·孝惠元 六
与柳晨出东方 六 八 卅 二 二 七
与张晨出东方 七 九 一 三 三 八
与轸晨出东方 八 廿 二 四 四 元
与亢晨出东方 九 一 三 五 五 二
与心晨出东方 十 二 四 六 六 三
与斗晨出东方 一 三 五 七 七
与婺女晨出东方 二 四 六 八 ·代皇
秦始皇帝元年(前246年)正月,岁星日行廿分,十二日而行一度,终岁行卅度百五分,见三百六十五日而夕入西方,伏卅日,三百九十五日而复出东方。十二岁一周天,廿四岁一与大白合营室。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颗行星,它是行星八兄弟中的老大---个儿最大。它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把它叫做“岁星”,用它来纪年,因为已经知道它的公转周期近于12年。西方则称木星为“朱庇特(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王者---天神宙斯。
木星直径约为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25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而质量为所有其他行星的2.5倍。木星的平均密度相当低,仅1.33克/立方厘米。其绕太阳公转一周约12年,而自转一周仅要近10小时。由于它自转太快,致使星体变扁,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5000千米之多。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它是一颗由液态氢组成的液态星球。
木星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木星核的外部绝大部分是氢,液态的氢分子 层与液态的金属层合称为木星幔。木星幔的外面是木星的大气层,其大气厚度有1000千米,几乎全由氢和氦构成,只有微量的甲烷、氨和水汽。木星大气中的甲烷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木星大气中还有十分强烈和频繁的闪电现象,平均每年约有250次。木星大气浓密,有一系列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分布的云带,亮的叫带,暗的叫带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木星南热带内的大红斑,它呈蛋形,长20000千米,宽11000千米。
木星表面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的10倍,且其方向与地球的正好相反。木星具有极光现象,它是除地球以外第二个发现有极光现象的天体。
1979年3月4日“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飞过木星附近时发现木星像土星一样有光环,其宽度有6500千米,厚30千米,是由很多黑色石块组成。木星是太阳系中除天王星和土星外拥有卫星最多的大行星,至今已发现16颗,其中最亮的4颗是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分辨出来的,故叫做伽利略卫星。其实早在春秋时代我国的甘德和石申就已经发现了其中之一,称之为同盟。
总之,木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将使越来越多的人为它所着迷。
以摄提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色苍苍有光。其失次,有应见柳。岁早,水;晚,旱。
岁星出,东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逆行八度,百日,复东行。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出常东方,以晨;入于西方,用昏。
单阏岁:岁阴在卯,星居子。以二月与婺女、虚、危晨出,曰降入。大有光。其失次,有应见张。其岁大水。
执徐岁:岁阴在辰,星居亥。以三月与营室、东壁晨出,曰青章。青青甚章。其失次;有应见轸。岁早,旱;晚,水。
大荒骆岁:岁阴在巳,星居戌。以四月与奎、娄晨出,曰跰踵。熊熊赤色,有光。其失次,有应见亢。
敦牂岁:岁阴在午,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炎炎有光。偃兵;唯利公王,不利治兵。其失次,有应见房。岁早,旱;晚,水。
叶洽岁:岁阴在未,星居申。以六月与觜觿、参晨出,曰长列。昭昭有光。利行兵。其失次,有应见箕。
涒滩岁:岁阴在申,星居未。以七月与东井、舆鬼晨出,曰大音。昭昭白。其失次,有应见牵牛。
作鄂岁:岁阴在酉,星居午。以八月与柳、七星、张晨出,曰长王。作作有芒。国其昌,熟谷。其失次,有应见危。有旱而昌,有女丧,民疾。
阉茂岁:岁阴在戌,星居巳。以九月与翼、轸晨出,曰天睢。白色大明。其失次,有应见东壁。岁水,女丧。
大渊献岁:岁阴在亥,星居辰。以十月与角、亢晨出,曰大章。苍苍然,星若跃而阴出旦,是谓“正平”。起师旅,其率必武;其国有德,将有四海。其失次,有应见娄。
困敦岁:岁阴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房、心晨出,曰天泉。玄色甚明。江池其昌,不利起兵。其失次,有应昴。
赤奋若岁:岁阴在丑,星居寅,以十二月与尾、箕晨出,曰天皓。黫然黑色甚明。其失次,有应见参。
当居不居,居之又左右摇,未当去去之,与他星会,其国凶。所居久,国有德厚。其角动,乍小乍大,若色数变,人主有忧。
其失次舍以下,进而东北,三月生天棓,长四丈,末兑,进而东南,三月生彗星,长二丈,类彗。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欃,长四丈,末兑。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兑。谨视其所见之国,不可举事用兵。其出如浮如沈,其国有土功;如沈如浮,其野亡。星色赤黄而沈,所居野大穰。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忧。岁星入月,其野有逐相;与太白斗,其野有破军。
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
相与营室晨出东方 ·秦始皇帝元 三 五 七 九 二
与东辟晨出东方 二 四 六 八 十 三
与娄晨出东方 三 五 七 九 一 四
与毕晨出东方 四 六 八 卅 二 五
与东井晨出东方 五 七 九 ·汉元 ·孝惠元 六
与柳晨出东方 六 八 卅 二 二 七
与张晨出东方 七 九 一 三 三 八
与轸晨出东方 八 廿 二 四 四 元
与亢晨出东方 九 一 三 五 五 二
与心晨出东方 十 二 四 六 六 三
与斗晨出东方 一 三 五 七 七
与婺女晨出东方 二 四 六 八 ·代皇
秦始皇帝元年(前246年)正月,岁星日行廿分,十二日而行一度,终岁行卅度百五分,见三百六十五日而夕入西方,伏卅日,三百九十五日而复出东方。十二岁一周天,廿四岁一与大白合营室。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颗行星,它是行星八兄弟中的老大---个儿最大。它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把它叫做“岁星”,用它来纪年,因为已经知道它的公转周期近于12年。西方则称木星为“朱庇特(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王者---天神宙斯。
木星直径约为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25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而质量为所有其他行星的2.5倍。木星的平均密度相当低,仅1.33克/立方厘米。其绕太阳公转一周约12年,而自转一周仅要近10小时。由于它自转太快,致使星体变扁,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5000千米之多。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它是一颗由液态氢组成的液态星球。
木星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木星核的外部绝大部分是氢,液态的氢分子 层与液态的金属层合称为木星幔。木星幔的外面是木星的大气层,其大气厚度有1000千米,几乎全由氢和氦构成,只有微量的甲烷、氨和水汽。木星大气中的甲烷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木星大气中还有十分强烈和频繁的闪电现象,平均每年约有250次。木星大气浓密,有一系列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分布的云带,亮的叫带,暗的叫带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木星南热带内的大红斑,它呈蛋形,长20000千米,宽11000千米。
木星表面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的10倍,且其方向与地球的正好相反。木星具有极光现象,它是除地球以外第二个发现有极光现象的天体。
1979年3月4日“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飞过木星附近时发现木星像土星一样有光环,其宽度有6500千米,厚30千米,是由很多黑色石块组成。木星是太阳系中除天王星和土星外拥有卫星最多的大行星,至今已发现16颗,其中最亮的4颗是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分辨出来的,故叫做伽利略卫星。其实早在春秋时代我国的甘德和石申就已经发现了其中之一,称之为同盟。
总之,木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将使越来越多的人为它所着迷。